前些天驱车回上海。开车的辰光长,途中也没停下去吃饭。于是,在朋友圈用上海话发了一句:“肚皮饿煞脱了”,目的是想表达一下肚子饿的不行。这里的“脱”是苏沪嘉小片(吴语太湖片)的语言用法。“脱”就是“掉”的意思。脱掉脱掉,脱就是掉,掉就是脱,“脱掉”是同义反复。日常中,常能听到的词,就是“关脱”、“掼脱”、“落脱”等等。嘴巴“关脱”(闭上臭嘴,请你做一个安静的美少年)、垃圾“掼脱”(断舍离,从清理垃圾开始)、东西“落脱”(丢上落四,说到落,英文的表达是leaves。既有遗留之意,又有树叶之意,树叶从树梢上“落脱”)。还有一组“脱”是相伴而生的——“做脱伊”(干掉他)和“死脱”(死掉了),一场蓄意谋杀就这样发生与结束了。在上海滩少不了这样的事,办《申报》的史量才就是被“做脱”的其中一个。
“脱”与“生老病死”分不开。释家有云:“了脱生死,究竟涅槃”。石头记更有一曲《好了歌》——“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这样回看“脱”类词语,关、掼、落,都是将来态,和第一个“好”暗合。它们自身指向的又是一种完成态,“了”“脱”之后,不可回转,步入一种寂然。寂然之后,不再起心,不再动念。这“了”便是一种“好”,一种悦纳之好。神歇了创世之工,祂看这一切都是好的,随后伊甸园也化为一片寂静之森。
这些想法是刚刚敲字的时候,才联想而得的。当时发完这条朋友圈,有一位朋友留了一个言,问:“对慈溪话有研究吗?”。我不解其意。朋友继续回复我说,她看到句尾的“脱了”,让她忖到她好朋友讲的慈溪话。话音落下之前,她时不时会听到“langzai、langzai”之音。于是,我心中推敲再三:又是句尾,又是“zai”,像“善哉善哉”,多半可能是“哉”吧。至于这个“lang”,音近上海话的“浪”(意思是“上”,譬如“早上”叫“早浪向”),那或许是“浪哉浪哉”吧。于是用微信搜索框检索了一下,原来是“啷哉”,余姚的代表性方言。
怎么个代表法呢,就是余姚方言也可以称作“啷哉话”。这里也能看出“啷哉”这个词,独属于余姚。那么慈溪一地为什么会有“啷哉”呢。有人会说,两地挨着近,互通有无。但这里又牵扯出另一个归属问题,那便是余姚原先并不归宁波管,而是绍兴。绍兴地方史上曾有“八县”的说法,即绍兴府曾辖八个县,分别是会稽、山阴、萧山、余姚、上虞、诸暨、嵊县和新昌。
山阴和会稽是“一府管两县”(民间还流传着徐渭“会稽不管,山阴不收”的故事),现在分别是越城区和柯桥区。萧山后来归属杭州(绍兴古城中仍留有一条“萧山街”),余姚则划归了宁波。这里引出一些名人归属问题。最有名的,我想就是王阳明了。王阳明是道道地地的绍兴人,生在绍兴府城东的余姚县,后来跑到绍兴府城中办学收徒,最后葬在了绍兴府城西的山阴县。
语言上,“啷哉”是“临绍小片”(吴语太湖片),而不是“甬江小片”的(吴语太湖片)。无怪乎大部分的宁波人不太理解为什么余姚话里有“啷哉”的用法。那为什么慈溪话里也有“啷哉”呢,慈溪县历史上从未被绍兴府治理过。我的推测是,余姚县在属宁波后,境域多次变动,特别是与慈溪县的行政区划上做了调整。最大一次是54年,大古塘以北棉区划归慈溪县,慈溪县西部稻区、山区划归余姚县。于是,慈溪辖境内,自然也就有了“啷哉话”。啷哉话也就遍布在如今的余姚、慈溪两地了。
说完“啷哉”的分布,再说说它的来源。据传“啷哉”是“浪载”之讹音,说方士卢生为始皇寻仙药,大船浪载而至于此地。关注非遗的宁波人应该就会联想起慈溪、象山两地的徐福东渡传说吧。慈溪县有达蓬山,象山县有秦代的丹井,南朝的陶弘景东行浙越时就曾在丹山井边筑庐炼丹。这象山县境内,有一爵溪小镇(曾用名“游仙乡”),还保留着方士安期生的传说。徐方士是否从此地东渡,自有方家讨论。但有不少地名相传与方士东渡有关,如大徐镇的船倒山村、墙头镇的舫前村,以佐证此地曾有大船停靠。先秦时,浙东一地仍属百越,文明相对落后,造大船的技术不太可能拥有,外来的可能性极大。更有人推测刚才提到的墙头之“墙”,非“土墙之墙”,乃“樯桅之樯”。站在海岛上,遥遥地能看见大船的樯桅。这样胡乱生发,想想,地名里的历史和语言里的历史真有异曲同工之妙啊。
速写于宁波市余姚市临山镇(旧绍兴府余姚县临山镇)
2019年02年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