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读书与写文仿佛进入个怪圈。
读书的时刻,内心很充盈,很享受这样静谧的时刻,一个人安静地阅读、思考;
写文的时候,就渐渐地开始焦灼。少了从容适意,倒像在玩射箭游戏,箭靶子就是那首页投稿。射得不准,转头便去研究射得准的选手的箭的质地成色,分析阅读量上千过万的文章招人喜爱的原因;射准了,直接挂在箭靶子上赖着不下来,时不时便忍不住地刷下手机,看阅读数比先前增加了多少,不凑个整数绝不离开,整个一走火入疯魔的状态。
世上的路其实有两条,一条是高速公路,一条是乡间小道;
世上的食物其实也有两种,一种是快餐外卖,一种是美食烹饪。
前者的目的很简单,便利迅捷,直击目的,秒冲终点。其中大有聪颖性灵、富有创意的高手,“一日大鹏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时,依旧还能安之若素。但更有人,比如萧萧自己,在看到“如何成就更好的你”“三个月写作成功的要诀”等文章时,总免不了要去求教一下速成的经验,以致忘了自己品尝食物的初衷,绝不是要去学猪八戒吃人参果。忘了自己出发的目的,原本只是为了欣赏沿遭的风景,如果能一路慢慢地摇晃到终点,未尝不是乐事,但无论如何,却不是小猫挠心的焦灼感缠绕。
说实在的,即使是到了一段行程的终点,就真能快乐吗?
中学时代,模考时,撞大运地有一科目考了个全县第一,同学目光艳羡,我内心狂喜;又记得刚买的自住房,两年间房价两三番,在中介看到房价数字时,猛一激灵。我们都有这种时候,但其实与我们内心深处的快乐又有多大关系?快乐的本身只能由我们的精神状态所决定,而非银行存款等条件因素。
可银行存款能给我带来快乐呀,但这就与我紧盯着阅读量一样,永远不会有上限。银行存款当然得有,每个人快乐的物质需求标准不同。浪迹天涯的浪子高歌一曲“独自去流浪,傲啸山岗;登高四方望,万里苍苍”就已经很快乐,如果我们一定要有个存款数字才能快乐,那实现这个目标之前的自己的快乐又如何安放呢?
德国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海因里希.伯尔的最伟大的寓言作品《聪明的渔夫》,粉墨登场了两位人物:一位是衣衫褴褛的渔夫,一个是穿着考究的游客。他吵醒在安静午睡的渔夫,提出赚钱的主意,多捕鱼,买渔船,雇人手,开工厂,最后说,这样你就可以惬意自在地在海边晒晒太阳、打打瞌睡了,渔夫满脸疑惑,我现在不正就是在海边睡觉吗?是谁打扰了俺老渔夫的清静啊?好在渔夫够聪明,并没有因为这碗成功学鸡汤的口味酸爽,就忘记自己内心的心愿。
人都有快乐的潜能,只是有时会被其他所掩盖。我们需要做的是摆脱这些限制,比如对“成功母亲”的恐惧;去除不必要的束缚,比如情绪恶魔的绑架。
卢梭有句话直击人心:“做减法比做加法让灵魂成长得更快。”减法,也就是去除各种束缚与限制,去除掉失败带来的焦灼、渴求带来的浮躁、周遭环境压力带来的抑郁,让自己沉下心,享受真正的心流的快乐。
三千年来的畅销作家老子也说:“为学日益。”研究学问、增加知识,自然是一天天地更加精进广博,这是生命的加法。但是这种增加对人本身来说,只是外在的增加而非心的本质。对于生命的本质来说,减法远比加法快乐得多,所以老子的下一句才是:“为道日损。”
想通了这一点,就可以悠然地享受读书写作所带来的快乐了。萧萧决定,依旧会不断写作投稿,烦扰众编辑,往来有知音,审视自己的不足,并不断促动自己精进,这是“为学日益”,但得失心不必过重,焦灼感无需再有,这是“为道日损”。做到这样,就能享受到独属于内心的充盈、平静、喜悦的快乐了。
打开味蕾,大朵美食带来的无限滋味、烹饪带来的无穷乐趣;
徜徉小道,沿路有树、有花、有草,有羊,看云卷云的影子,风追风的马群。
与其悦人,不如悦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