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那天,一大家聚餐。
侄儿一家是从三十公里外的市区赶来的,匆匆吃了饭,就要带孩子先走。他家两个孩子,女儿上六年级,儿子上三年级。我问:“干嘛走得那么急?”侄媳妇说:“我们要赶回去上课。”上课?今天放假啊!我说:“放假了还上什么课?不是不让补课了吗。”她说:“哪里不补啊?都一对一的补,多了。”
这就是“双减”实行后的“对策”。说是要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减轻课外培训负担,但是真的减了吗?之前还有大课上,学生数比较多,收费便宜些,家庭条件不太好的,选择个大课让孩子上,有用没用的,也算是一点心理安慰。条件好一点的,也可以上小课,三五个学生,可能针对性更强一些,收费相对来说稍高。可是现在,培训班不敢再大规模上课,只好暗地里开设一对一的课,收费自然也就高了。经济条件好的家庭,可以让孩子继续补习,一般的家庭,却上不起这一对一的课,这样实现了教育公平了吗?
再看学校,原来下午两节课,现在改成了四节课;本来四点多放学,现在得上到六点,孩子的体力、精力跟得上吗?原来四点多放学,回家的路上东张张西望望,跟家长聊聊天说说话,这也是一种放松。回到家洗个手吃个水果,然后再坐下来写作业,是不是比连上四节课更有利于身心健康?
更让人心疼的是一年级孩子,两个月之前,他们还是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幼儿园小朋友,中午睡一觉,醒来吃点小点心,玩一玩,家长就给接回家了。两个月之后,跨进了学校的大门,下午也要连上四节课,两个月时间,他们到底得有怎样飞跃式成长,才能适应这样强度的小学生活?
不可否认,“双减”初衷是好的,为了孩子着想,为了家长考虑。当然在实行的过程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也是在所难免的,衷心希望“双减”在执行过程中不断完善,能够真正减轻孩子的学业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