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尔乎?”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
华杉详解
子游,是孔子的弟子,非常有才华,二十多岁就被任命为武城的长官。孔子问他,你在武城访求到人才了吗?领导者最重要的责任,就是发现人才,培养新的领导者。为政以得人为先,所以孔子这样问他。
子游说,有一个叫澹台灭明的人,“行不由径”——从来不走小路。“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没有公事,从来不到我屋里来。
张居正讲解说,不走小路,就是动必以正,没有贪巧求速之心。没有公事不见领导,就是有操守,不会徇私。这是刚方正大之士,子游作为一个邑宰,用这个标准取人;宰相为人君择百官,也用这个标准取人;人君为天下择宰相,还是用这个标准取人。
重点在行不由径。我们常常夸赞另辟蹊径,而圣贤最痛斥的就是另辟蹊径。大桥大路你不走,非要另辟蹊径!
老子说:“大道甚夷,而民好径。”大道又直又平,但大家都不愿意走,就相信有捷径。王阳明说,圣人之道,平整通达,但人们偏要往那“断蹊僻径”上找。他把另辟蹊径,称为断蹊僻径,就是断头路。
成功者,都是遵循了最基本的原则,练最基础的功夫,没有什么捷径。人们相信有捷径,都是投机取巧,贪巧求速,拔苗助长,所以孟子说:“天下之助苗长者寡矣!”欲速则不达,人人都知道,但人们每时每刻都在追求速达,上很多的拔苗助长学习班,学很多拔苗助长新方法,开很多的拔苗助长研讨会,最基础的工作呢,都不认真做,认为那样走太慢!
还是那句老话,我们不能伟大,因为我们不肯平凡。我们总是把事情弄得很复杂,因为我们不相信简单。
补充说说澹台灭明的事迹。澹台灭明,字子羽,后来也成了孔门弟子。他来拜师时,孔子看他相貌丑陋,实在和自己心目中君子的形象对不上,几乎不想收他。但不收,有违自己有教无类的原则,勉强收了。澹台灭明品德高尚,学习刻苦,后来成为一代名师,是南方吴楚之地讲学,徒众三百余人,影响遍及各国。孔子感慨说:“以貌取人,失之子羽。”我也曾以貌取人,差点错过了澹台灭明啊!
刘澔觉
先说不投机取巧,这事,没人不做,取那点巧的时候觉得自己贼聪明,贼有成就感,我也有过这样的心态,主要是自己的格局不够,说白了就是没有长远的眼光,看待事物只是贪图眼前这一点。
当自己拥有了战略思维的高度在看待所有事情的时候,非常清晰每件事在什么位置,什么还需要什么,才能达到那个目标。怎么就不贪巧了?就是不走小路,走大路。你说什么是小路,你走小路的时候你肯定知道,那种瞬间满足的心态,总是觉得没事,就是走一下么,抱着侥幸心理,事后没发生什么,你看多合适。
走大路这件事就需要你时刻提醒自己,你得练,其中体会自己事上琢磨吧。走小路多了自然走不上大路,因为你心存养的地方不一样。最后在这个贪巧求速的大染缸里,自然染的是这个颜色。看看自己的心路历程一看就明白,看明白后别给自己找理由,好好看看自己是否要继续。工作上把这个时间节点叫复盘,你复盘一下你的心路。
还有以貌取人这一点,有一些体会,做过一些招聘的工作。整体而言我觉得人是有气场的,这个气场是我们能感觉到,你要形容它具体是什么不好说,或者也可以表达为他自身存养后生长的结果。
如果气场只是一种感受的话,那么思维方式是切实的,与对方自由的沟通,看他如何思考问题,如何解决问题,解决的如何。这是这个人才的硬实力了。
如果他的想法和能力没那么成熟,那就是多了解他的价值观,德行。
一是气场、二是思维、三是德行。这三点必须同时看到。相貌是不能作为评判标准的,我也有过这样的毛病,意识到后就有了这三点。面试的时候有很多人长的很好看,一张嘴,一说话就拉垮。这里还是要夸一下我的“爱徒”相貌平平,学习能力超强,品德行为也正。
一个走小路贪巧求速,一个以貌取人,都是人心的常态。解决这样的问题需要你时刻不断的警醒,检查自己。对事要有更长远的眼光,锻炼自己的格局,训练自己的战略思维。选拔人才时,要有方法,只要他能对得上这几条标准那就是可以的,不要让自己有以貌取人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