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的两篇故事在今日头条达到了三万和四万的阅读量,另外六七篇故事进入了长期推荐模式,有笔友问,怎么做到的,好幸运啊!我也问自己,这是无心插柳柳成荫了吗?
搞不明白头条机器人的操作规则,但前所未有的阅读量,激发我回去看库存的文章,将发表过的故事一一重写,让他们有机会在不同的平台上曝光。
我是一个很笨的人,写东西需要改很多遍,才敢放出来见光。我总结出一个规律,好故事需要沉淀,写完后过段时间拿出来再修改,同样的故事有可能变得更好,这也是写作的乐趣所在,精彩无止境,但每个阶段你都在提升。
说到这里,不由地想起我一路跌跌撞撞走过的历程。2016年我开始在新浪博客上写作,第三年,我的文章和故事80%都上了首页,阅读量大增,这给了我信心。
但后来有一天,我的电脑无法登陆新浪了,过了不久手机也登不上去了,只好作罢。
好在那时我已经在简书写了两年了,简书对我恩重如山,2019年给了我人文优秀作者的称号,今年又颁发了优秀创作者的称号,编辑们在把我的文章登到排行榜之前,都会和我探讨文章的修改,哪里有错别字,哪里的结构需要调整,这对我很有帮助,我在简书的粉丝达到了35941人。
2019年,我在简书开了两个文集,一个“写作秘籍杂货铺”,一个“海外生活故事馆”,其中写作秘籍杂货铺发表了35万字,41万人阅读,1375人订阅。
海外生活故事馆,写了40万字,19.7万阅读,278人订阅。
在简书,我开设“写作秘籍杂货铺”,是受了一个母亲的影响,那个母亲用一个方法把女儿培养到进了清华,她对女儿说:“妈妈不大明白这些数学题,你能给我讲清楚吗?”那以后,女儿养成了把数学讲明白的习惯。
现在想起来,我的胆子真够大,自己都不会写,就开了一个写作秘籍杂货铺,结果前来访问的不少,我也用这个方法倒逼自己,渐渐有了提升。
我从简书挑出故事,然后将它们用心修改,再发到头条,这个过程让我认识到,写作是一个将零碎想法系统化的过程,只有将零碎的想法贯穿起来,深入分析,形成逻辑,才可以成为好故事。这样层层剥丝抽茧的过程,就是在不断深入思考的过程。
就像漫画大师蔡志忠说的:
当我们的焦点完全处于自己所热爱的事物上,又能很快完成,这时万籁俱寂,唯一会听到的只是键盘敲击声和自己的心跳声,像是全宇宙唯一只有自己一人存在。大脑会源源不断地分泌啡肽胺多酚,一股莫名的至乐由头部缓缓往外传递充满全身,舒畅得有如一股甜蜜的河流缓缓地流过身躯,这种美好感受,除非自己亲身经历,否则难以用语言文字跟别人形容。每逢这种情境,常会不由自主地赞叹:“生命真是美好。”
从一个想法到形成文章,其中过程远非向前一步那么简单,当中需要跨过一道道鸿沟!初写时想法往往是模糊不清的,在表达的过程中,才不断分辨出主题,将纷乱的思绪编辑整理,剔除芜杂,使故事圆润饱满,充满张力。有时改着改着,发现这故事根本是一盘散沙,要么去掉几条辅线,只写主线,要么花时间把它写成长篇,长篇似乎不可行,于是,动手修改,有时最终的呈现出来的故事和当初的草稿完全是两回事。
正如你所看到的,我的故事已经修改了四到五遍,而且仍在继续。
目标和方法确定后,有计划地付出努力,不再因时间的流逝而焦虑不安,而是充满了干劲和希望。
互联网的分享,使我们与他人建立起深层次的连接。我们和粉丝的互动,不仅给了我力量和信心,而且给了我写作的方向。
不怕献丑举个例子:在“一对闺蜜,两种命运”中,前面我没有交代两个女人都有移民的想法,我想当然地认为,几年前,有钱人的移民潮袭来,很多人都看到了这个现象,这对闺蜜,为了孩子移民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没想到有一个粉丝提出来:“你的逻辑不对呀,前面没说她俩都有移民的想法啊!”
这对我来说是一个极好的提醒,粉丝这么认真地读故事,让我非常感动,而且这个粉丝不是文学爱好者,她只是关心一个人的命运,站在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来看问题,这个建议就特别切中要害。
这样的沟通对我调整焦距很有帮助,修改后的故事更接地气。于是,粉丝成了我的精神后花园,在物质的世界里找寻精神的意义,和粉丝的分享带来发自内心的愉悦。
文字上的进步是基于自我成长的,每个阶段的进步都有不同的自我认知。写作的进程也是不断认识自己的过程,在不停的修改中,逐渐完善了文字也完善了自己。
修改的过程,也是一个断舍离的过程,把文章中和主题不相关的过滤掉,没有多大意义的细节也通通舍弃掉,剩下最重要的东西。
最后,写作不仅让我看见了自己,也被更多人看见。反之,更多人的督促,又让你成为更好的自己。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
培根说,当人把一种设想用语言表达出来的时候,他也就渐渐看到了它们可能招致的后果。
这一路走来的几个平台,在某种程度上见证了我建立新媒体写作意识的过程,包括从语言风格,和粉丝互动,以及站在读者的角度思考问题,是粉丝的支持使我一路走到今天。
你的写作经历是怎样的?和我分享一下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