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笔记整理)
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有三大支柱。
第一、无条件的爱;
第二、让孩子获得价值感;
第三、孩子终身成长的心态。
要这三根支柱全面树立起来,最好是在父母已完成原生家庭自我疗愈、自我修复后。这样父母自己的心理上不带有创伤,才不会把自己曾经受过的伤,投射到孩子身上,让孩子的成长变成自己小时候心理受伤的重现。
但“投射”是很难被察觉的,所以有时候父母会对孩子发无名怒火,似乎自己完全控制不住,忍不住发脾气后自己又心怀愧疚。
在孩子磨磨蹭蹭不肯写作业的时候,在他把家里弄得一团乱的时候,在他不肯好好吃饭又把饭粒掉在桌子上的时候……你有没有对他说过:
“你看你又……了”
“跟你说过多少次了?”
“你怎么总是记不住?”
“怎么就不长记性?”
……
这些话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父母在和孩子分清责任。意味着家长心里有这样的声音:“这事儿的问题在你,不在我。我是个好爸爸/好妈妈”。好像只要我已经说过、教过、骂过,你就应该会,你不会,那一定是你的问题。
但,分清责任这事儿对孩子的成长有任何帮助吗?
没有,甚至可能在孩子心里种下潜藏的负面情绪种子,当他长大后,不知不觉重复父母的行为和教育方式,让错误的方式代际传递。
父母自己要放轻松,别总绷着。要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萌点”:他在那儿乱踢乱动,其实也挺萌的。如果家长是轻松的、好玩的、有趣的,不是严肃的、刻板的、苦大仇深的,孩子就能够轻松地长大,无需分出80%的精力应对爱发怒的父母。
如果已经这样了,如何做出改变呢?
父母有改变的意愿,首先要有学习和成长的心态。比如愿意阅读,愿意改变。其次,要学会做深层反思,而不只是浅层反思。以免对自己成长问题错误归因——eg:我现在混得那么差,就是因为我爸当年揍我时我没听他的话。所以现在,我要用尽一切手段、方法,让我儿子听我的话
如果父母想要完成自我疗愈、自我修复,具体要如何做呢?
1、自我觉知
首先要看到冰山底下的东西。有句话叫“看见即疗愈”,有些时候,看到本身就会起到很大作用,甚至会不知不觉中引领自己做出改变。
2、自我接纳
自我觉知之后不要批判自己,不要自暴自弃。就像一个严厉批评自己的赌徒,甚至把手指头剁了,剁后几天心痒难耐,脑海中自我批评的声音响起:我就是自己控制不住!我怎么这么差劲!我就是个垃圾!然后接着赌。
如果不断做自我批评,是没有办法得到改变的。自我接纳就是在认清自己之后,依然爱自己。
3、作出行动
制定当下就可以操作实施的计划,用以改善当前的状况。
不行动,改变永远不会发生。但千万别把改变扯得很远:等……的时候……做……
专注当下的每一个微小行动。
4、正向反馈
放下头脑中那个批判的声音,要去看到自己在舒适区边缘的点滴努力和进步。别指望自己一口气吃成个胖子,多吃一点点就好,多长一点点就好。
获得正反馈,哪怕是微小的正反馈,也会带领自己拥有新的觉知,从而反复步骤,形成改变的循环。
如果父母本身在原生家庭中受到过伤害,可以尝试上述四个步骤自我疗愈。
另外,在原生家庭中受过伤害的人,如果想要从自己父母那里得到爱,唯一的办法是对自己父母表示感谢,发自内心的感谢并坦然接受自己父母曾经对自己的付出和爱,而不是用很多的物质或者付出去回报自己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