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天培训,杨玉民老师讲的《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的课题。杨老师的讲话非常受用,坐在下面的我听他的话,心中暗暗产生了共鸣,也更加确定自己的做法。
之前,偶然也在自己的课堂试着设置活动,完成教学任务。印象深刻的是那次讲的统编教材七下课文《老山界》,课后有一道要求学生写一个景物描写片段的题目。当时先是把课本那段用心分析了一番,学生明白景物描写的一种手法,然后让学生用上这种方法当堂训练写自己的一个生活片段,最后交流修改。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写的热情也提升了。只是原本1课时能完成的内容却用了3课时。当时,我清楚的记得内心的纠结,想到同样的内容以前用的时间少完成的确省事现在感觉上课效果好,却担心是不是又浪费时间了呢?
因此,今天听了杨老师的课,感觉基本上像这样的顾虑可以打消。
杨老师讲教师一定要认真研读《课标》;仔细分析单元目标、课前提示、课后习题;教课不单单是教内容,把方法与能力的培养当成重点;用方法论和能力论来组织课堂。我们从小学、初中、高中学的是方法,目光应该聚集到方法上,而到了大学便已养成课程自由;一个人要时刻有终身学习的理念,学习用方法,你用你学到的方法和能力去掘取知识,期待明天的自己与今天不同,告别昨天。
诸如此类的说法很多,我也非常乐于听。接下来杨老师又专门讲到阅读和写作是语文老师的根本任务。阅读的三个转变,一,由讲课文到学语言表现形式;二,由读课文转变到学阅读方法;三,由悟课文到学表达能力。
那么,该如何做到呢?
第一,不要围绕课程的内容去组织教学;第二,过度解读课文思想内容,超越学生水平也是不可取的。课文中的知识读一读即可,实践最重要;第三,碎片化与教学语文知识,违反学习规律;第四,教学内容不确定,增加了难度。
什么是精读?
什么是略读?
课中,杨老师讲到一个观点,我非常有同感。他让教师教会学生将文字转化为画面,反过来再由画面转化为文字,他便会了写作。这个过程就是在培养学生对画面和语言文字转化的能力,这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
中学文本内容中除了诗词,其他部分不是学习目标。我们必须知道什么是核心素养。
《语文课标》是一门语言文字,运用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能力都在实践中形成。没有什么样的实践,就没有什么样的能力。全国名校都在进行学习方式改革,而非教学方式改革。例如:杭州课改实验的班组文化。
语文课程四大理念,第一,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第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第三,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是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痛苦的学习是深刻的学习。读了一本书后,坐下来写出这本书都表达了哪些观点,列出提纲。然后再分享,分享是深度学习。
当老师讲到过度解读课文思想内容时,提到了窦桂梅的《圆明园》这一课。习主席又提到的文化自信。文化侵略是从根本上毁掉一个国家的。用语文方式学习语文,内容必须有承载文字。通过设置活动来完成教学,每个单元至少设置两个活动。课堂上个人的思考不能用集体思考来替代。一个学生,要学会完整表达,否则就是假学会。每节课都探究,未必学会。自主合作的目的是采众人之长,集大成于一身,最重要的思考是自己思考。
教师要追求方法能力,让自己的嘴休息,让孩子们动起来。阅读是孩子们自己的体验,要学会丰富语言经验,积累的目的是运用怎样才能够学以致用?那就多运用。语文知识要素蕴含在课文与课后题中,需要你去发现设置适当的活动完成。
你学习语文,切记用抽象的概念代替了活动,所以学习起来是乏味的语文,教师要精准点拨,精准实践。
核心素养包括:必备的语文知识、基本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良好的学习习惯。
杨老师举出一个小女孩离家出走的例子。每个人犯错,都是因为背后有一个良好的动机。只看结果,不看动机,只能持续这个过程。叛逆是背后有一个爱唠叨的妈妈或老师。孩子的价值感强,都能自理,能力就比较强。当孩子们做的事以后,你不需要多说,只说"谢谢"一个词即可。有了价值感,那么自尊心会变强,自信心也会变强,最后才能成功。在家庭里边有价值感,才能自动运作,不要有交易,孩子的成长用交易换不来,容易培养变态的心理。
语文课本中,助学系统是重点。关注课后的习题,那是编者最下功夫的地方。知识是没有用的,要转化为能力。所以培养阅读在班里要构建阅读平台,交书贡献活动、展览等。
专业是最好的师德。专业不够时,爱心来凑。
用新闻的方式学新闻,用演讲的方式学演讲,用诗歌的方式学诗歌,综合性学习都是通过活动探究完成的。
感觉杨老师的课容量大且非常实用,以后的语文教学决不盲目跟风,要不断地点开文字看看,不断匡扶自己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