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关注了一个公众号,叫做“正午故事”。很喜欢里面的一个栏目:正午信箱。我会在里面看到很多跟“正午”倾吐心声的人,这些人不约而同的人把目光放在自己细致的感受中,那些稍纵即逝的瞬间,那些不便与人言说的忧伤、无措、焦虑、惶恐都通过这样的表达晒在阳光下,显得那么坦诚、那么真实,那么让人心动。
回信者都是这个公众号的工作人员,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个性。大多寥寥数语,简单随意,对于对方,不会有太多的评价。很多时候,只会谈及自己相关的生命体验,点到即止。
看着他们的对谈,我常有自己也说上一两句的冲动。下面引用的正是其中的一份对谈,和我作为第三个人,很想对他们说的话。希望这想象中的“交流”能让陌生的你我之间,也能彼此温暖。
正午君你好,
这是第一次给你们写信,关注这么久一直都在MONO上断断续续留着你们可能看不见的言。像是遗忘了还有个微信公号一样,突然今天领悟过来才关注了。原谅我的迟到!
进入正题,我和很多很多被北美吐槽君所吐槽的人一样在美国留学,而且是在那个华人众多的西海岸留学。我所在的城市的华人区经常给人以身在国内的错觉。我每次回国(比如寒暑假)待一段时间后再次回来的前夕,都有种深沉的无力感,非常不情愿非常绝望的感觉。很多人都奇怪说,有什么好烦恼的呢,为什么害怕上学呢?为什么要这么情绪低落呢?我仔细想想,我恐惧的可能是那一个人度过的十二小时的长途旅行、飞机内浑浊的空气和闭塞的洗手间,还有海关冗长的队伍、机场与亲人必须进行的分离,还有很多东西吧。距离起飞半小时之内的时间是最难熬的,我已经开始计划一下飞机就要与教授通信、去实验室报到、写东西、交作业种种让人焦虑的事项。但这些东西只是表面的焦虑,真正让我焦虑的是假期本身。
每一次开学都是我精神压力最大的时候,但是每一次归国假期却是我(至少在精神层面上)完全放松完全休息的状态,我会大量补上平日里没有时间进行的阅读、看大量的电影等等,让一切压力得到彻底的释放。这和我以前在国内上学的感觉非常不同。在我中学时代的假期,我完全不会有这种彻底放松自我的感觉。但是这种放松久了就会给我带来无形的压力,会让我觉得内疚,让对假期的结束感到非常恐惧。我并不是拖延症,我会提前很久就把事情做完为了给自己一个彻底的假期。但是这种放松在一开始虽然给我带来了极大的愉悦,到最后反而成了我自己的压力,成为了一个恶性循环。而且,如果我没有出去旅游或者做一些有意义的学术工作,仅仅是在家呆着的话,我到头来的内疚感就会更加的大。这一次归国因为博士申请已交完的原因显得没有那么大的压力,但是寒假到了最后却变成了对未来五年读博计划的不断担忧。
我不知道该用什么方式缓解这种“一放假就内疚就焦虑”的心情,正午君有什么好方法吗?(读正午心情会好很多)
爱你们哟!
忧虑的饭团
NOON回复:
饭团你好,
很久很久以前,我还看国产电视剧的时候,总会在电视上看到一些工作狂,大多都是女性(不知编剧怎么想的,好像男人就应该是工作狂,而女人一旦喜欢工作就不正常了)。这些工作狂有个共性:累得劈叉时,就摊在沙发上说,真希望来一次完全放松的度假。可如果他们真去度假了,比工作时还抓狂,因为实在放不下。
我从那时就不明白,怎么还会有这种事?你的来信也给我这种感觉,怎么还有度假就内疚的?
在我的观念里,没有什么工作是不可以放弃的,除非生存不下去了。也许正因如此,我尽量减少自己的责任。婚姻家庭父母孩子,都是责任。其中任何一个,开了头,就得有所担当,那意味着就没那么自由了,比如我不能随便辞职,因为我得赚钱养家让孩子受更好教育等等。责任和自由的平衡,是很难把控的。
此外,还有一种责任,就是对自己负责。如果一份工作不仅仅是工作,而是你毕生追求的东西,那么度假是可以放弃的,很多东西都可以放弃。这种工作,在我看来,叫“事业”更合适。哪怕这个事业只是喜欢在街上捡易拉罐。
所以,不知你是否想清楚,你美国的学业,是你的工作(或职业)?还是你的事业?如果是前者,有何可怕?大不了不读。如果是后者,是你喜欢的事,难道不是应该享受其中的乐趣吗?
自我毕业以来,这两样东西我分得很清楚。没钱了就去谋生吧。还能活下去,就可以随时走人。但同理,工作也意味着责任,至少要尽力认真去做。
我所有的内疚、焦虑,全都留给了我应该去追寻的事业。这些痛苦都是值得的,总不能什么都一帆风顺吧。
想不通这些,没法缓解你的度假心情。哪怕看一部大电影,也只是暂时缓解。没用。
正午 谢丁
我:
饭团、谢丁,你们好,
首先,想表达一下对谢丁的羡慕,羡慕你能够找到自己毕生追求的东西,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事业”。不知道饭团有没有同感,我觉得,很多人都还在“找”的路上。而这条路,困难重重。但最大的困难并不在于找不到自己内心的归属,而在于,我们并不觉得“取悦自己”也是很重要的事情。
除了应对生存压力,我们还需要荣誉,需要来自别人的认可,需要建构在稳定收入之上的安全感,我们甚至从来没有意识到,在自己生命精力的配置中,“自己喜欢”也是值得被考虑的因素。
就像饭团一样,我也常活在时间的焦虑中,如果没有在有限的时间内以最快的速度奔跑,内疚就自动产生。而奋力奔跑的方向跟“取悦自己”完全无关,它真正关乎的,仿佛是内心的安全感,比如说,要活成一个学霸,要透彻的理解某个理论,要通过某个考试,要奋力搞定某件事。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自我实现”是最高层次的需求。我一直误读着这句话,想当然的认为自己走在自我实现的路上,并以此为由压制着身心之累,压制着从既定的人生道路上脱轨、去寻找内心真实需求的渴望。
可是,“自我实现”的前提难道不是先找到真实的自我吗?
此刻,我内心有一个意象,觉得曾经的自己就像一驾奋力奔驰的马车,车上坐着一个手执马鞭的人。他驱策着我,不断向前。
那个人,不在身外,他是我的一部分。只要我们愿意停下脚步,回头相望,就能清晰地看到他的面容。
他是我们内心的感受和认知:焦虑、担忧、莫名的恐慌、如鲠在喉的紧张感,与它们相伴的,是心里的各种声音。这些声音附和着它们,帮衬着它们,让它们看起来那么真切,那么自然。
饭团,你焦虑时、紧张时,心里会流淌着这样的声音吗?
近两年,我常会感受到自己负面的情绪:恐慌,焦虑,莫名的压抑,有些能够即时的看到原因,看清支持着感受的想法,有些却不明所以。但我有一种感觉,每当清晰的看着情绪时,它就会松动。比如,我看到自己的某种担忧,从那刻起,担忧就减轻了。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这种“看着”的姿态把一个独立的自我从感受中抽离出来,让那个曾经牵着自己走的家伙(焦虑、担忧等等负面感受)从自己的身体里跳出来,跟自己保持距离,进而被审视、被质疑。
这样做,就好像从那位拿着马鞭驱我前行的人手中,把马鞭轻轻拿下,从而获得自己行为的主动权。
饭团,在你的求学生涯中,是什么驱策着你不断前行呢?
你为了前进,似乎不断压抑着自己对于放松的渴望,这样的生活状态让你身心俱疲,而假期的“彻底放松”就像黑暗中的小火苗,支撑着你勉力前行。但事实证明,把疲累积攒起来,并寄望于“彻底放松”时得以“彻底缓解”,似乎并不可靠。不妨试着换一种方式,比如,跟驱策着自己的那份力量好好谈谈,从而让自己在不放假的时候,也能够心安理得的即时放松。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愈发觉得生活是一种平衡的艺术。此刻的你,需要在奋力向前和身心的疲累间寻求平衡。而类似的平衡挑战在生活中普遍存在着,是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的人生课题。
但很多时候,我们并没有给站在挑战台上的双方同等的重视和机会。于是,我们牺牲身体成就“梦想”,牺牲兴趣成就“父母的期望”,牺牲“真实的自我”成就别人眼中的“成功”。
也许,有人会问,难道我们不应该有梦想吗?真正的梦想难道不值得我们投入青春和热血吗?
当然值得。问题在于,很多时候我们的“牺牲”并不是理性的选择,而是不知不觉的遵从着某种内心的惯性、沿袭着某种貌似确定的轨迹。哪怕活得并不舒畅,我们也没有足够的勇气或意识,把自己从当下的生命状态中抽离出来,飞到上空,看看在曾认定理所当然的人生路上,我们无意识的掩埋了什么。
如果这样做了,哪怕我们最终依然选择坚持脚下的路,至少我们清楚的知道,除了这些你曾以为最重要的东西,还有另外一些值得被珍视和关注。
而在我们心中鞭策着我们埋头前行的那个声音,也能因此试着放低音量,悄然收敛锋芒。
春天来了,遥祝内心百花盛放。
Carbon小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