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茉有一个事事严格要求的上司。
她跟着他做事已三年有余,仍时不时跟我说“吃不消啊吃不消”。我问她,那你怎么不走?
她来了句:没好的机会!
其实,我知道,她实际上是因为跟着他,能学到东西,能进步。虽然她自己有时候也意识不到这一点。
小茉有一次周末活动带上我过去了,蹭吃蹭喝,也蹭着见到了她这位上司,聊了几句,加了微信。
我从这位楷总的朋友圈里,看到他转发的有研习讲座、线上读书会、互联网黑科技等。同时我听小茉说他们加班时,这位楷总时常和他们讲起自己最近学习和看书的心得。
这位楷总拼的程度,让一些年轻人都汗颜啊。
我看过小茉他们的报告,和别的公司满屏酷炫外表下的满满套路不同,他们的报告里充满了对一个项目走心的诠释,我不知道这些报告都历经几稿,打磨几次,想必,是不会少的。
我不禁对这位楷总生出一丝敬畏之心。他有点像最近被推崇的“匠人”,只不过他打磨的不是器具,而是报告,但,殊途同归。
2
我是一个喜欢写点字的人。
今年四月我参加了一个线上写作训练营,时间从4.1到6.9,大约70天,收费的。我之前也写过自己在这里的收获:200多块钱的打赏,几次简书首页,被Linkedin约稿、被几个平台邀请转载…
当然算不得什么大事儿,只是这些小进步是扎扎实实,随着时间一点点体现的,我也比较喜欢这样的节奏。
客观地说,老师并没有讲太多,他的“招生贴”甚至有些不抓人,刚开始进来时有的人还有一丢丢失望,老是有人找他要一些写作秘笈、写作方法啥的。
毕竟,当一个个“月入几万,通过写作改变命运”的帖子满天飞的时候,有一些急切想通过写作获得成绩,达到人生逆袭的人,对这样的写作课有种种期待,也无可厚非。
前段时间有个朋友说他放弃了自己参与的一个项目,原因是经过测算要三年才能有所成果。我点头,表示理解,但不代表我认同。
我和他说,打个比方,读高中。高一入学时候你就知道,要三年之后才能有什么成果,而且这个成果并不确定。这是不是和你这个项目有相似之处?那你是不是就放弃高中不读了呢?
还有读研究生,博士生,三年五年七年的都有,我家宝宝的干妈就是,博士读了五年多。别人一看她一毕业就落了上海户口,买了房子,有几个知道她读博士做研究期间那些孤独的煎熬,整整五年多啊。
或许,创业做项目和读书、做研究还是不一样,毕竟资金投进去,钱烧得快,压力逼得人脸上冒痘痘掉头发,要求快点出成绩,不出成绩快点掉头激流勇退也是没错。我只是做个类比,意思是“经过比较长时间才有回报的事情,不一定要那么快放弃”。
3
在O2O成为互联网+大势的风口,“在线教育”这个本来就有年头的行业也焕发了新的生机。各种线上读书会,写作课、XX课程,“大师”“神人”都出来了,讲课,分享,互动社群…文案写的妙,吸金吸的好。
诚然,不排除有很多好的内容创造者、知识分享者,但也难免会有浑水摸鱼者,甚至做传销的,都转去写作开课赚钱了。
见过很多“18天练就习惯打卡群”,“21天成为写作高手群”的文案,作为一个浸淫广告文案3年多的人,我只想说:你以为这些数字都是随便用的?不,都有根据,是对人的认知和消费者心理研究上的依据。
21天养成习惯,乃深入人心的理论。10000小时理论,也广为人知,但10000小时听起来明显没有21天震撼人心,可惜,10000小时,更符合客观事实。但如果我做一个在线写作社群,文案里写“用三年陪你走10000小时”,你搭理我不?
人人都急不可耐,都要速成。
你报名参加有着这样文案的“大师”或“神人”的课了么?恭喜你,你成了他们眼里的一个数字,一点流量。
说白了,很多人并非大师、并非神人,只是商人。
商人赚钱无可厚非,也可以振振有辞地说:“国家提倡共享经济!成长型社群!不要等到一切都完美了才去分享!”
听起来很有道理是不,我就是一个这样的人,经常听谁一说什么都觉得很有道理。但现在我开始刻意逼自己去问:
为什么?他为什么这样说?
不排除真的有走心的陪伴型成长型社群存在。但这种群往往很低调,遇到需要机缘。
所以你见到的很多都是有心的有目的的“商人”的把戏。半瓶子水晃荡得有个光明正大的理由啊,那就用“分享经济!成长型社群!不要等到一切都完美了才去分享”来讲吧。
即便这样讲也可以。但就像媒体界的底线“不作恶”一样,知识商人也该有底线,那就是“不误导”。自己没想明白的事情,就不要说,不要去分享,不要去误导。误导了别人,也是一种作恶。
我是最近才体会到原来一个人写的一篇文章真的可以影响另一个人。我写的那篇“高考12年了,我终于想通了填志愿这件事情”在简书上10000+阅读,在LinkedIn上3000左右阅读,100多条评论,很多是中学生,有个孩子说,“我看哭了,你的文章给了我高三的努力方向”。还有人留言:“高考很多年了,虽然我已经不需要填志愿,但我从这里看到我另一个问题的解决思路,那就是要不要留在大城市,还是回老家,谢谢你!”看到这样的评论,我心生的不是骄傲,而是敬畏,你的东西,写出来、讲出来务必要经过谨慎的思考,务必不可误导别人,以后下笔、开口要更谨慎才行。
我很佩服的一个朋友,他也是做在线教育行业的,但他积累好几年了,是行业内前辈了。他运营社群也很久了,他的分享我就很喜欢。一般小群运营,收费很低,但干货满满,最重要的,他还会把跟这个分享主题相关的资料清单、参考书籍清单、甚至PPT、其他资料都放在他的网盘里,给你去下载。听他的分享,永远不担心,永远心安。
我们曾经在这方面达成过共识。我们都认为现在对知识付费是大势所驱,但每次分享应该抱着过去古早味货郎担的“小货多样快卖个性化”的心态,用匠心手艺人的态度去做。
这方面他和我写作课的老师一致,虽然他们素不相识,但都是我的引路人,我是有多幸运能遇到他们。假如我不是遇到他们,而是进入一个又一个速成训练班,我无法想象自己现在是什么样子。
我并非鼓吹自己上的写作课多好,我和这位老师素未谋面,更没有收他一分钱,反而是我的文章阅读量第一次破万时候,我给他发了个小红包。
他说,他是80初的人,那时候人们安安静静求学问做事是一种习惯。他说他会认真对待每一位学员,也确实,我邮箱里有不少他的邮件点评。
他不是大师,也从未想过以大师自居,他只是想用匠人之心做点教育上的事情。
可惜,匠人式、师傅带徒弟式的教育法虽好,却会不会被一窝蜂速成式模式秒掉?我突然有点难过。
4
写到这里,突然发现,小茉的楷总,我的老师、我那个朋友,都有些共同点。虽然他们一个70后、一个80初、一个85后,但他们都有着理想主义、匠人之心的特点。
也许他们慢、严、老干部一样的风格,有点不合时宜。甚至被一些更年轻、入行更晚的人凌厉碾压。那些天天更新,周周开课的人,有的是精力,玩得出花儿,也足够勇敢一无所惧。
但我觉得,楷总和刘老师以及我那个朋友,才是真的勇敢,因为真的勇敢,从来都不是一无所惧,而是负重前行伤痕累累的不停步。
圣经里说,真理的门是窄的。若寻到真理,能让你的灵魂得着自由。但真理并不好找,你需要一双明镜儿般的眼睛。
所以,跟着“大师”走阳关大道的人们,祝你们好运,虽然我很担心一时的鸡血能有多少用处,但去体验一下没什么大不了,也有可能被大师点醒,打通任督二脉,走上人生巅峰。但我就和几个朋友,还有一些同路人,就去跟着匠人走那独木桥死磕罢。无论成绩如何,终究不会愧对自己这一生。
5
刚刚刷了一下朋友圈,发现楷总发了一段自己写的文字:
三心俱者 水到渠成
静心:现在我们每个人都被各种信息、事件打扰,希望我们在一段时间砥砺后,都可以拿出好的成果,不是闭门环境下的,而是在各种干扰下仍然可以做得出的好成果;
匠心:希望大家去雕琢自己的提案,而不是找个好的模板套进去,虽然后者很容易。而且,匠心不是匠气,只会套套路的人才是匠气;
初心:别忘了你为什么而出发,你的动力是什么。
不禁又一次为小茉感到庆幸。
后记
这篇文章写于前天去项目开会的地铁上,在简书APP上直接码的字,有感于身边朋友和自己的经历、观察。世间喧嚣不停,我辈需保持初心不改,保持做一颗安静恒星的勇气。
所幸,这世界同路人还是不少,我也不必担心“劣币驱逐良币”,真正的大师难遇到,真正的匠人也总会有饭吃,包装成大师的商人也会赚到钱,该成长的会成长,该明白的会明白,大家各自安好。
只待喧嚣过去,时光检验,给出答案。
本篇文章感谢雅卓、其叶蓁蓁、鬼鬼、刘主编、给我留言的和加关注的各位简友等,你们的分享给了我太多灵感和触动,你们的金句我也拿来用了,在此一并致谢。白天上班,晚上带娃,深夜加班和码字,没有太多时间找美貌的图片,只有一颗咬文嚼字的心。感谢大家的耐心阅读。
感谢您阅读我的文章。我是一个85后宝妈,白天上班忙项目,晚上带娃,21:00-23:50在码字 :)作为一个沪漂小镇姑娘,现为资深地产策划,我会持续分享生活中的故事、心得和干货给大家。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