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阳下火欲焚妖,雨后雾珠炖肉肴,今日大暑
今天是2024年7月22日,阴历六月初七,甲辰龙年,大暑节气。
大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也是夏季最后一个节气。大暑节气正值“三伏天”里的“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段,“酷暑难耐”形容的就是这个时期人们对闷热天气的感受。
自古以来,民间有大暑三伏天饮凉茶(伏茶)的习俗;伏茶顾名思义,是三伏天饮的茶,这种由中草药煮成的茶水有清凉祛暑的作用。此外,还有烧伏香、晒伏姜等习俗。
大暑时节,肠胃的消化功能较为薄弱,饮食以清淡为主,不可多吃肥腻、辛辣、煎炸食物。除了多喝水、常食粥、多吃新鲜果蔬外,还可适当多食用些清热、健脾、利湿、益气、养阴的食物,如莲子、百合、薏苡仁等,荷叶、冬瓜、西瓜、绿豆等是不错的消暑选择,同时还要注意饮食卫生。
大暑是全年阳气最盛的時间,是中医保健养生的“冬病夏治”最好时机,针对每逢冬天发作的慢性疾病,如哮喘、风湿病、慢性气管炎等阳虚症,是最佳的治疗时机。
持续高温天气,不仅带来身体上的不适,还可能出现“情绪中暑”,应戒躁戒怒、遇事学会冷处理。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销暑》道出了其中的真谛,“何以销烦暑,端居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热散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自得,难更与人同。”揭示了内心平静对于安身与养生的重要性。
进入中伏后的东京湿热感比北京还要强烈,更加感受到酷暑的难耐,屋内不开空调根本无法居住,一度想起了老话“心静自然凉”,企图用这句话引导自己的思绪静下来...静下来...凉下来...凉下来...。可是尝试了几次发现真不行,真的太闷太热了,越发体会到有时用内心的坚守来对抗外界的感知是徒劳的。好在东京花火大会即将上演,或许万花齐放、姹紫嫣红的绚烂烟火能给在酷夏的人们带来快乐吧。熬过了酷暑,清清爽爽的秋天就要到了。
下面欣赏几首描写大暑节气的古体诗词,感受一下古人们在这个节气时的心境。
《夏诗》
南北朝:徐勉
夏景厌房栊,促席玩花丛。
荷阴斜合翠,莲影对分红。
此时避炎热,清樽独未空。
《山亭夏日》
唐·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登殊亭作》
唐·元结
时节方大暑,试来登殊亭。
凭轩未及息,忽若秋气生。
主人既多闲,有酒共我倾。
坐中不相异,岂恨醉与醒。
漫歌无人听,浪语无人惊。
时复一回望,心目出四溟。
谁能守缨佩,日与灾患并。
请君诵此意,令彼惑者听。
《萤》
唐·徐夤
月坠西楼夜影空,透帘穿幕达房栊。
流光堪在珠玑列,为火不生榆柳中。
一一照通黄卷字,轻轻化出绿芜丛。
欲知应候何时节,六月初迎大暑风。
《夏昼偶作》
唐·柳宗元
南州溽暑醉如酒,隐几熟眠开北牖。
日午独觉无馀声,山童隔竹敲茶臼。
《洞仙歌》
宋·苏轼
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
水殿风来暗香满。
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
人未寝,欹枕钗横鬓乱。
起来携素手,庭户无声,
时见疏星渡河汉。
试问夜如何?
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绳低转。
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
《鹤冲天·溧水长寿乡作》
宋·周邦彦
梅雨霁,暑风和。高柳乱蝉多。
小园台榭远池波。鱼戏动新荷。
薄纱厨,轻羽扇。枕冷簟凉深院。
此时情绪此时天。无事小神仙。
《苦热》
宋·黄公度
玉井晨不冷,茅檐午欲焚。
月摇看画箑,榴吐认红裙。
迥野都如火,奇峰空自云。
衣巾负芒刺,曝背有人耘。
《暮热游荷池上》
宋·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鹊桥仙·己酉山行书所见》
宋·辛弃疾
松冈避暑,茅檐避雨,闲去闲来几度?
醉扶怪石看飞泉,又却是、前回醒处。
东家娶妇,西家归女,灯火门前笑语。
酿成千顷稻花香,夜夜费、一天风露。
《大热》
宋·戴复古
天地一大窑,阳炭烹六月。
万物此陶镕,人何怨炎热。
君看百谷秋,亦自暑中结。
田水沸如汤,背汗湿如泼。
农夫方夏耘,安坐吾敢食!
按照惯例,每逢节令作诗一首:
《大暑2024》
梓 健
午阳下火欲焚妖,
雨后雾珠炖肉肴,
暑风拂来听日语,
香柱怎及花火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