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世界那来的童话
每年上了新闻的告别名单,都有一些人被时代群体怀念和铭记。18年这样的逝者,无疑是金庸。对我来说,说实话,他老人家的著作,抛开影视作品的影响,书籍我是不敢有底气的说,我是都看过的。所以,在10月30日像我这种肯定没有怎么认真读过原著,心底自知有愧的人,是不敢缅怀他老人家的。
很多年以前,当我还是乡村少年的时候。在物质、精神双重贫瘠下,我曾在一个假期偶尔得到了一本书。没有封皮也没有封底,一开篇已是十几页,却如获至宝。书中写一个少年堕入深谷,从一只猴子身上意外得到奇经,武功大进的故事。之后的那个假期我曾一度幻想着自己也能掉入一个这样的无名深谷,为此我跑遍了村子周围几乎所有的沟谷。最终自然是一无所获,但却极大地锻炼了我的胆量,那些未知的、曾极度让我害怕的地方,之后变的异常向往。很多年后我才知道,那本无头无尾的书叫《倚天屠龙记》,知道了有个叫金庸的人写了很多这样的传奇武侠故事。再之后的很多年到现在,我已经十分的笃信“金庸武侠是成人世界的童话”。但偶尔,比如看到金庸先生逝世这样的消息,我依然会很怀念第一次读到那本无头无尾书的那个年少假期。
但今天我要说两本著作,与江湖有关,与武侠有关,与帮派有关,但不是金庸和他的武侠故事,而是真实的江湖和这个真实江湖中从业者的世界。江湖的形成,江湖的思想,江湖的文化和江湖的组织……都是在正式的官史文化之外真实存在的,不为我们熟知的“另一个中国”。这两本著作一本是王学泰的《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另一本是王笛的《袍哥:1940年代川西乡村的暴力与秩序》。
什么是江湖?在中国文化中,文人士大夫“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中的“江湖”是士大夫以在野的身份隐居的地方,与之相对的是朝延、庙堂、是喧嚣的市井生活。文人士大夫的“江湖”是安逸的、悠闲的、超脱了是非功利,是纯洁灵魂休息的场所,是高雅舒适而富有诗意的。另外,还有一种与之就然不同的“江湖”,它是游民生活和争斗的空间,游民脱离了自己的家乡和亲族,四海漂泊,“处处无家处处家”,只要有观众就可以开场,茶肆、酒楼、街巷、空地、寺庙、乡野的农村场院,都是出售自已技艺的地方,游民的前途是不确定的、来知的,而未知是最令人是畏惧的。游民口中的家就是奔走谋食、山长水远的“江湖”。
什么是江湖思想?在金庸武侠中,大侠伸张正义、打抱不平、慷慨好义、轻财乐施甚至杀富济贫,充满力量与正义感。而王学泰在书中分析到:游民是脱离的社会正常秩序与社会网络的无根一群,生活没有了规范,那是什么事情都干得出来的。突出表现在他们对自己的观念、性格、情绪很少加以掩饰上,比如赤裸裸的残暴与野蛮,比如对妇女的严重歧视或是恐惧感,再比如注重追逐眼前的物质利益等等。在王笛《袍哥:1940年代川西乡村的暴力与秩序》开篇,川西“望镇”的袍哥“副舵把子”雷明远杀死了自己的亲生女儿,事情的起因只是女儿与家里请的裁缝闲聊的密切,传了一点流言而已。不同的社会群体都会有自己向往的人格楷模与人格理想,至于以何为楷模与理想,这是由他们的社会地位和生活经历决定的。游民的楷模是侠客,他们挂在嘴边的话或是打心底的思想认为自己在行侠仗义,实则更多时候是持强凌弱。
什么是江湖文化?行走江湖最看重的是“义”或说是“义气”。“出门靠朋友”是江湖人向住和常挂在嘴边的话。儒家把“义”看成一种做人的义务和原则,而墨家则明确说:“义可以利人”,把“义”看做利,而且是赤裸裸的个人利益。闯荡江湖的人们讲究“义气”不的单纯的奉献,而是一种投资。只有帮助与自己有相同命运的人,或者是帮助将来有可能与自己结成同伙的江湖好汉才叫做“义气”。“义气”是江湖好汉结合过程中的道德观念,其他人是不能介入其间的。施舍是单向的,有去无回,更不期待回报,“义气”却不是单向的奉献或救助,它是有来有往的。
什么是江湖组织?自古以来,秘密的地下结社不知凡几,源远流长者有,旋生旋灭者更是数不胜数。有清一代,组织规模最大,历史量为长久的游民秘密组织——天地会,其组织成员“车、船、店、脚、牙”都是断绝了正常生计的人,破产的衣民、手工业者、小商贩、脚夫、水手、盐枭、私贩……在社会底层的挣扎者唯有抱团互助才能生存。在王笛《袍哥:1940年代川西乡村的暴力与秩序》中,袍哥即四川的哥老会,是从清朝到民国在四川社会影响最为深入广泛的秘密社会组织。后发展成在四川无处不在、最强大的公开活动的社会组织,并在地方社会秩序甚至地方管理中起着主导的作用。这样的江湖组织一方面是地方社会稳定的积极因素,另一方面他们同时也是一个暴力组织,经常成为破坏地方秩序的一种消极力量。在今天看来这些都非常有意思,值得用一部著作来述说。
回过头来再看那句话,“金庸武侠是成人世界的童话”,不失为一句恰如其分的评价。但读完两部著作感触最大的却是,成人的世界又那来的童话。
筷子于锦界
2019年1月10日
《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王学泰 /山西人民出版社 / 豆瓣评分:8.7
《袍哥:1940年代川西乡村的暴力与秩序》王笛/北京大学出版社/豆瓣评分: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