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数章,尤其想看此章,因为聂豹习心学后自身成就斐然,官至尚书,更带出一个出色的学生徐阶,明内阁首辅,隐忍数十年斗倒严嵩。一直好奇他从先生处学到了什么,细看还是至良知,但更看到先生在启迪世人中找到了聂豹这战友,不再孤单。先生不把聂做学生,而做战友,为先生不孤单而幸。
先生学生众多,徐爱,陆澄,钱德洪,顾东桥等等,都是学生,带着一肚子问题,等着先生解答,对他们,先生是在上的,是输出的;罗整庵,是一定程度对先生不认同的,先生需辩驳;可聂豹不同,他敬先生为师,先生视他为战友,先生在他这儿找到了朋友的感觉,他对他倾诉自己发现的良知的妙用,世人丢失良知的陋习,自己不被世人理解的孤独,自己对世人沉沦的心痛,还有自己得聂豹知己的喜悦……古来圣贤皆寂寞,所幸阳明遇聂豹!“如吾文蔚之才与志,诚足以援天下之溺者,今又既知其具之在我,而无假于外求矣,循是而充,若决河注海,孰得而御哉?文蔚所谓一人信之不为少,其又能逊以委之何人乎”
聂豹认为“良知本寂”,“良知”不是现成的,要通过“动静无心,内外两意”的涵养功夫才能达到。人的道德品质好,不是天生的,要通过养心,通过修养,才能达到。他致信给欧阳德还写道:“良知本寂,感于物而后有知,知其发也。不可遂以知发为良知,而忘其发之所自也。故学问之功,子其主乎内之寂然者求之,使之寂而常定也,则感无不通,外无不该,动无不制,而天下之能事毕矣”。反对以知觉为良知,批评“现在良知”说;并以良知本寂的本体论为其致良知之理论基点,进而提出“致虚守寂”的归寂之旨。为此他主张知行合一,两者互相包含,互相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