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项目制学习的方式展开对埭美古厝的探索,我完整地感受过一次,也实践过一次。深刻地体受到团队氛围对整个学习过程影响甚大,而团队氛围的营造和老师的引导密切相关。
在这样真实的环境中学习,每个团队、每个人都呈现出真实的样子。当团队状态不佳时,老师有时会纠结于个别孩子的表现。但其实,每个人都是多面立体的,孩子也是因不同的团队氛围而展现出不同的样子,每个孩子的状态也深受团队氛围的影响。
这次的实践对我来说是一大挑战,前期没有做好准备(若能回顾上期活动、详看埭美介绍、引导方式等,会更加自信些吧)。也没做好心理准备,在完全没有预设的情况下,心里没底,也就不知所措了。
B组的团队氛围没有营造好。团队没有安全感,组内充满矛盾与冲突,孩子们内心的压力感与挫败感也未能进行疏导和缓解,导致整个团队对学习没有兴趣,也萌生放弃的情绪。老师间也缺乏沟通交流,导致团队的行动也是一片混乱。接下来我记录一下B组老师的行为来思考老师的引导对团队氛围的影响。
一、游戏环节
我们玩的是《说出你的名字》游戏,在第一轮游戏时,我们队都是因为缺乏团队约定与团队默契,导致出局。且影子老师有说同学的名字,虽然裁判说影子老师是在游戏结束时说的,但我小组的孩子一直在抱怨。当给小组五分钟总结时,孩子是出于相互抱怨状态:
“明明是我转,你转过来干嘛”
“都说过,你第几个”
“影子老师都有帮忙”
“他们老师给看名字小纸条”
时间紧迫,孩子仍抱怨着,我说“我们现在不管上一局的顺序了,影子老师说名字的那一局也不算,既然知道上一局是因为顺序错乱,那我们这一局要怎么玩?”
接着仕贤和欣悦安排着,有些混乱的状态。
孩子带着情绪开始了新一轮的游戏。同样的问题出现了:黄晅和欣悦同时转身。着急的欣悦当下就表现出了不满,黄晅当场就哭了!
黄晅哭后,我先是安慰的黄晅,听黄晅说明事情的原委(按照原计划的顺序是黄晅转身,但游戏的时候,仕贤告诉欣悦说是她转,所以才两人转身。)之后我再与欣悦沟通,欣悦向黄晅道歉表明刚才是自己太着急了。
第三轮的游戏,浸浸和轩宇已经不想玩了,欣悦说:“如果你们不参加,我们队就少了两个人,那就更不可能赢了”最终他们俩还是参与了游戏。
【思考】
当团队开始抱怨的时候,我没有接纳孩子的情绪。以至于孩子带着情绪游戏,既不开心又深化矛盾。之后让孩子思考我们游戏时失败的原因,要怎么继续游戏等等,这无形之中就灌输了“输赢”意识,让孩子更加注重比赛的结果,当游戏输的时候,他们也更加难过和相互抱怨,或许这时就奠定了团队氛围的基础了!整个游戏过程,我一直在关心孩子的情绪问题,但突然发现自己不会与孩子交流了,也产生了一定消极的情绪。
二、关于头脑风暴
1、十月一日下午
当拿到任务卡,小组一起坐下讨论时,欣悦自荐队长一职。随后我们一起解读任务,进行了时间上的分配,且安排了外出的安全员与时间管理员。当时我提醒了大家使用工具,但团队没有进行明确的分工——任务卡,导游词,以及地图都是在欣悦(队长)手中,大家并不知道如何应用。
【反思】
两位老师过分强调队长的作用了,老师需要引导整个团队分工合作的意识,而不能只把事情告诉队长,再让队长进行安排,这样不仅让队长有了压力感,且队员还未信服队长时,让队长太突出也造成了团队矛盾。
2、十月一日晚上
头脑风暴前,让同学们聊了一下今天外出的感受,并说明我们的工具是没有用上的,对埭美只有整体上的感受,没有具体的认识!大家也分享了今天感受到的埭美,也针对如何让埭美变得更加美好提了几个问题,在团队逐一筛选后,我们确定对埭美“古厝翻新”进行调查,并确定了用问卷的方式来调查!
【反思】
头脑风暴时,大白纸需要有一定的排版,整体上的规划老师可以先安排一下,再让孩子来组织内容会更好!因为大家在讨论的过程中,写得比较零散,不能直观地把今天的观察和问题联系起来,没有形成一定的逻辑框架,只是零散的问题。
虽然筛选的过程是思想碰撞的过程,但欠缺时间规划,显得效率低,也没有对接下来两天进行安排,感觉无计划与安排!有些凌乱。
3、十月二日早上
前一天的团队氛围让我有些疲惫,且不具体的安排让我有些不知所措了。今天团队是要做问卷调查,搭档有设计问卷的方法和思路,于是就让搭档主要引导。
早上讨论时,搭档没有带领大家回顾我们昨天所要探究的问题,就直接让孩子在便利贴上写下要问村民与游客的问题。然而孩子提的问题更偏向于进一步了解埭美,忽略了昨天讨论的古厝翻新问题。我提醒搭档问题的方向性,现在出现了两个讨论的方向,那要怎么继续下去,是否要让孩子进行选择方向?基于已提出的问题,孩子选择了进一步了解埭美。
接着大家想出发去村落,搭档很快就同意大家出发,当我提到要对问题进行归类整理,已没有回应。孩子们就把问题全贴在本子上就出发了!
【反思】
老师间相互不了解,也缺少沟通(望能减短会议时间,留一部分给搭档),以至于观点不一致的时候,不懂得如何参与进去,团队就出现一人主导,另一人带有怀疑态度地跟随团队。
3、十月二日下午
团队处于矛盾最高峰,有争论着早上外出的表现,也有将矛盾指向轩宇。
“你不要总是拖后腿好不好,输赢还是比较重要”
“为什么总要比来比去,有意思吗?”
“早上一直都是我问,你们为什么都不问?”
“问或是不问,都是每个人的选择,因为你大家都是自由的,只要大家在一起就行啊”
“有什么好吵,现在最重要的是想一下我们下午要做什么?”
“你一直问我们的意见,那我们也想听听老师的意见”
面对团队矛盾,老师们并没有加入,只是在争论“输赢比较”时,说了一句“那什么叫做好,好的标准是什么?”其余都没有参与。最终解决矛盾的方式是孩子提出的散心冷静。于是除浸浸外,其余的人都散心去了。
【反思】
大家的团队意识薄弱,更多的是相互抱怨。老师引导少,而是让孩子自己解决矛盾、解决问题,有时候还挺有意思的。
4、十月三日上午
我引导团队总结,对团队中个人的闪光点,团队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搭档对问卷调查进行总结与引导。
发现大家总结时很敷衍,或是我没有引导好,没有让孩子进行充分的思考,孩子们的评价都很浮于表面。
接下来搭档的引导说问卷的答案并不能了解村子,问题在哪?孩子觉得是还有一些问题没有答案,那接下来要怎么做?有的孩子想要继续采访,有的孩子嫌热不想出门。变成想出去继续做问卷的同学报名,想留下的同学报名,这样就分成了两支小队。但两支小队都不明确自己要做的是什么,尤其是留下的一组。
5、十月三日下午
明显感受到两位老师的无力感,连小组集合都相互推脱。晨曦老师引导大家思考后,孩子们依然选择游戏。于是两位老师就和孩子们玩了一下午的游戏。其中停下两次,一次让孩子思考四号早上呈现的内容,一次提议让村里的孩子参与游戏,两个提议都被拒绝了。而后搭档与孩子们商量说要吃完晚饭后再想呈现内容。游戏一直持续到四点半,在轩宇的提醒以及语禾的提议下,团队开始想以戏剧的方式呈现两天的活动。期间没有融入讨论的轩宇和浸浸发生争吵与打闹。
【反思】
团队大部分人已经懈怠,没有了探究的兴趣了,包括老师也在无奈了,只能随孩子去了。
三、关于外出
缺少交流与引导,老师仅像是旁观者
1、十月一日,挑战任务卡的任务。外出时,老师们强调了自己是助手,我们是跟随团队来感受村子。当我们到村口时,老师没有进一步引导工具的使用,若问孩子们“这是什么河?”“导游,接下来我们该怎么走?”是否能够更好地引导孩子使用工具?
我们队外出时,老师的情况大同小异。在整个过程中,老师仅仅只是维护安全,像是和没有相机的摄影,仅仅是跟随其后,没有引导,也缺少交流!
2、外出时,由于没有提前进行具体的分工,年龄较小的同学就没有参与感。(搭档觉得事情可以路上安排)当孩子想去采摘园,搭档同意了。
3、散心时要四果汤,口渴时要饮料。
【反思】
在外出活动中,老师一退再退,仅仅只是维护安全,让大家要一起行动,不能脱离队伍。这样让同学们对老师已经没有信任感了,且反感老师的监督!在这样不懂要做什么的情况下,老师未进行引导,老师们没有提起孩子的兴趣点,当孩子对周围环境有兴趣时,老师却不让脱离团队,所以孩子就开始烦躁,此时老师们就开始不知所措了,然而两位老师也没有进行沟通,想着就让孩子自己安排,让孩子试挫吧!然而在集合总结的时候,发现我们队的孩子是兴奋的,他们认为只有B组完成了任务,并没意识到自己对村子认识不够!
当孩子不明确要做什么的时候,老师没有进行提醒与引导,没有激发孩子探究的欲望。对项目制学习的不坚定,担心孩子不开心。以至于孩子还未发现探究问题的乐趣时,老师一再满足孩子其他的乐趣,更让孩子想放弃探究的问题。
所以,整体上看下来,就是老师缺乏引导,导致团队氛围不佳,孩子不感兴趣,老师不知所措。
缺乏引导、氛围不佳的原因有三:
1、老师的定位不清,且缺乏引导。
2、两位老师的想法不一致,缺乏沟通交流,相互不信任,相互怀疑,相互放弃。
3、对项目制学习不坚定,不够相信孩子。
若再来一次,会怎么样呢?谁也说不准!
2017-10-9 B组:玉米
关于PBL第一次线上学习加体验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