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试教育下的孩子很容易产生功利的心理,就像面对写作这件事,在潜意识里已经将写作和考场作文画上了等号,所以只能抱着这个心态在写作路上艰难地行进。
小学还是初中的时候,看遍作文选,仔细推敲编者的评语,拿出一个差不多的命题,模仿着文章的记叙结构,摘录几处好词佳句,终于拼接成了一篇通顺的文章上交,看着一点点增加的分数沾沾自喜,以为自己摸到了写作的诀窍。读到更高年级,却渐渐地感到有点力不从心,成天听着老师像念经般重复着“要有新意”、“要有立意”,但是心里却很没底,不知道老师眼里的新意与立意长什么样,为了迎合考试要求,费尽心思。
这个时候就会有人告诉你:你的文字中藏着你看过的书,见过的人,想要提高写作能力,就要多看看书,看看世界。
好吧,我去周游世界,我去看网上推荐的各种好书,我坚持写作,我努力思考,可是到现在都无法到达“下笔如有神”的境界,作文成绩低迷,写过的文章千篇一律,让谁也看不出你肚子里有多少墨水,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谁都没有跟你说过,“精读”的重要性。
我身边就有许多这样的例子。他们不喜欢读书,但写起文章来气贯长虹,简直可以把我这个只会死读书的人甩出好几个街区。问过才知道,他们的心中都藏有一部经典。
尚且叫他小贾。他和众多男生一样喜欢打游戏,但他却连看游戏说明的耐心都没有,更别说看书了。可他笔下的文字偏偏与众不同,轻松幽默,文笔细腻,每一个细节都能抓住重点,老师也不止一次肯定过他的文学素养,殊不知他一点也不喜欢读书。聊过才知道,他唯有小学时读过一本《水浒传》,宝贝至极,家中那本翻得墨水都快蹭掉了。别人随便提起哪个情节小贾都能侃侃而谈,每个英雄的形象都深深地镌刻在他心里,对于施耐庵隐晦的手笔他也是有几分独到的看法。再看看我自己,读是读过《水浒传》,但我连几个重要情节都没记全。这时候不由得感慨,经典不愧为经典,一本足以洗涤人的心灵。
小乙又何尝不是?没有参与别人的嬉戏打闹,也没有和学霸一样埋头看书,她总是静静地坐在位子上画画,如果不是她的文章多次被老师表扬,她真的会成为透明人。我没有和她过多交流,但谁都看得出来她的文章里写来写去只有《红楼梦》。她的文字有如涓涓细流,有时清新洒脱,有时又蕴藏了浓浓的愁绪,好像她的世界就是大观园,心中藏着红楼里无数角色的性情。老师曾说,只有看过十遍以上才能称为“读过《红楼梦》”,同时老师也曾说,小乙想必是读过《红楼梦》才能有如此深刻的思考。
现在,你还认为只要“读书破万卷”就能“下笔如有神”吗?少了“精读”这个环节,读再多的书也是枉然。
当然,并不是说读多点书没用,你可以看到多读书的人整个人的气质是与不喜欢读书的人不一样的。所以说,读再多的书,如果每一本都匆匆而过,是没有用的。
如果你能耐下心来细细品味,慢慢思考,当你想提笔写抒写心中感想的时候,就会感觉文思如泉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