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字》跟《走窑汉》一样也是一个复仇的故事。看完之后,不自觉地就拿它跟《走窑汉》相比。
就故事而言,《走窑汉》比《玉字》可读性要强一些,一波三折,节奏感强。马海州的性格变化,从冲动到阴沉,从对小四的同情的善良,到逼死张清和小娥的扭曲。人物的每一个变化都有细节的支撑。
《玉字》在这方面的处理就不如《走窑汉》。我想《走窑汉》也许就是刘庆邦的代表作。说句实话,这本短篇小说看到这里,虽然只是第三篇,但我已经有弃书的念头。有种感觉,我已经看了他最好的作品,后面的就可以不看了。我这个人有个怪癖,欣赏了最好的,其他的就会不屑一顾。不过,这本书我还是会坚持看完。因为看之前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每一篇都要写不是摘录式的读书笔记,用来练笔。太经典的东西暂时不敢动笔,觉得自己还驾驭不了,比如白先勇的短篇,阿城的短篇。
玉字被玷污后,没有寻死觅活而是回家躺了几天,但又不吃东西,后来起来了,慢慢地正常了,开始她的寻仇计划了。作者有交代为什么发生这样一个变化。但我感觉就是读不到点上。怎么说呢?就是那种我知道是这么回事,但不是那种确实得是这么回事,那种很真实的感觉。
比如,张清怕马海洲,因为他理亏,因为他被马海洲捅过一刀,而且马海洲还把那把捅他的刀带在身上。换衣服下井,马海洲刻意把身上的刀掉出来。那段场景写得很逼真,在字里行间能感受到马海洲的刻意,张清的害怕。细节写到点子上了。《玉字》缺乏这样细致的细节,作者有交代,但感觉细节离细致还有点距离。
故事结构很好,很完整的短篇小说。故事在别人意想不到的地方开始。从玉字被强奸后,回到村里开始。利用插叙把玉字的一些过往补充上。暗暗埋下罪犯犯罪的动机,同时也为后面复仇埋下线索。读者有悬念,故事有动机。整个故事有始有终。
玉字会想到复仇,源于乡治安员韩麻子的出现。韩麻子的出现似乎是很随意的一笔。他想说服玉字报案,却连面都没见上。这个一笔带过的人物,你要读到最后,玉字带着韩麻子抓人,你才知道他其实是玉字心里变化很关键的一个人物。你看到水面上的冰山,还有水面下的冰山要你去发现。我想起东野圭吾的《白夜行》。故事的发展,总是只能看到一部分。《玉字》在这方面的处理相比起东野圭吾来说,似乎不够老练。读起来感觉还没那么流畅自然。大约是逻辑上还是不够严密造成的吧。虽然,王安忆很赞赏《玉字》的逻辑关系。她认为中国自古的小说里都以一种自然关系存在,缺少一种逻辑关系。刘庆邦的小说属于能比较好的规避这个缺点的。但是读过国外的推理小说,会发现,其实还是欠缺的。又或许这跟我们的汉语有关系。汉语是最适合写诗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