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地域情节。或者是那街角温暖的灯笼和屋檐,或者是一碗桂花汤圆,或者只是那个午后的城市,昏黄的色彩打动了内心。
一直很很挑剔并且乖张的人。少年时在家乡的小县城读书,扎羊角辫,寄宿在舅舅家。乡下的家和学校有十五里地的车程,这段距离承载十二岁的我童年里很多记忆。第一周去学校,穿一条素净的白裤子,裤沿零星散落的小花,那是为了第一次上初一,妈妈给买的新裤子。周末回家,屁颠屁颠坐在爸爸的自行车后座上,白裤子早就成了灰花猫。离家很近的时候,对地域就不会挑剔。欣喜于摆脱父母的束缚,就像放出去的鸽子,偶尔回窝,却可以奔到县城自在一番。那时候每周一下午大扫除完放学很早,最幸福的时光就是和闺蜜去十字街喝麻辣烫,缠人的味道,现在想来都口有余香。
二十岁,去榆次求学。地处晋中的小城市。安稳、自在、轻松、还有古色古香的晋中方言。青春最好的能力就是再不情愿也会很快适应。虽然对当时的学校颇有微词,对这个小城倒是充满了感情。早晚溜达的玉湖公园,公园门口一大排特色小吃,每每路过,总是要饱腹一番,才能撑着肚子回图书馆啃书。它的春夏秋冬,都包涵了太多我的青春年少。
二十四岁,宿居太原。拿到了一张太原市的户口簿。却始终未有家的情怀。我对这个比榆次大好几倍的城市,始终没有情感。也许这些年,挣扎蹦哒的我,始终想的是脱离她。我不喜欢这个城市的尘土,不喜欢她万幢高楼平地而起的的陌生,不喜欢她脚下的口音,不喜欢她新不新旧不旧的路途。对,想着逃离的我,总会找出各种各样的借口和理由,也总能挑出她各式各样的毛病。我无视她这些年的日新月异,也无视她的车水马龙、风土民情。
这些年兜兜转转,走了些许城市,愈发的从心里远离她。
在西安,和钞坐了一夜的火车,下车后在街角,两个人挤着吃了夹菜馍,地道的民情和瞬时的欢喜,让我爱上那座城,他生活了四年的城市,带我在曾经的宿舍楼下吃完了背包里的碗托,在长大的挂面女神前留念。有时候,我们对一座城市的感情,也许真的就是因为爱你所爱。和他有关的气息,他读过的书,走过的路,看过的风景,你都由心喜欢。
在南京,夫子庙旁的小街上,吃了一碗冒着热气的桂花汤圆,梧桐树很高,叶子在风中漂洋。夜泊秦淮,会记得沿河那些古旧的格子楼,挂着换洗未干的衣物。玄武湖边的下午,久阴突晴的好天气,湖面上被风吹起的波纹,那样真实,那样生机。
在青岛,日报社前面的海岸边,静坐了一个下午。海水一浪一浪打在脚上,遥望无边的海面。还有这个城市漫长的海岸线,吃一盘蛤蜊,提几袋啤酒。这个潮湿又美丽的城市。
在北京四环街头的天桥下买了大把雏菊,在酒店花瓶里盛放一周然后颓败。和同事定大龙虾外卖,在房间里吃的大汗淋漓。那个街边冷清的咖啡馆,颐和园大片荷池,深夜提拉着拖鞋和闺蜜逛超市。
对,好吃,敏感,又太过多情和挑剔的我,总是记住那些微小的,触碰心底的小确幸。一些点滴,一些欣喜的城市。
然而今天的她——立秋后的太原,反而到有那么一点讨喜了。冷冷清清,街道的盆景不时更换,天很高,云很淡,肃杀,清冷的美。倒有几分欢喜和温情了。抛弃以前所有的抱怨,指责,各种各样外在的原因,我突然有点喜欢这个城市了。这个我生活了五年的城市,这个我兜兜转转五年却未能脱离的城市。
也许我会和爱的人安居在这里,温暖度过一生。也许有一天,我会离开这里。也许彼时,昨天的厌恶,今天的欢喜,都会成为我生命里,不能抹去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