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的时候,教育局有时候会来学校视察,每到这个时候,全校总会举行大扫除,为了凸显重视,甚至会专门把上课的时间腾出来,我们自然欢喜,打扫的也更为卖力,这往往是校园里最干净的时候。
后来我便产生了疑问,为什么非要做这些事呢,平时我们各班轮流值日,校园里面也算整洁,把校园里最真实的一面展现到领导面前不是更有意义吗,但很快我就发现事情并没有想象那么简单。有些学校可能平常卫生不好好搞,但是就这一次大扫除就能赚足印象分,而平时老老实实搞卫生的学校如果没有好好准备,却有可能在领导心中留下卫生不行的印象,所以为了避免陷于这种不公处境,既然提前知道了领导要来,自然需得做到最好来迎接,这便是固定条件下各个学校通过竞争达成的默契。甚至于,领导也可能是知道视察是下面精心准备的场面,那么难免就会有些领导将视察这种活动和国与国之间的会谈或正式的商业谈判礼仪联想到一起,如果卫生出现问题,哪怕是一小片纸,或许就会觉得是对他的冒犯。如此看来,学校再认真准备也就不为过了。
这就是形式主义,学校由于处于弱势,并不能做出自由的选择。而领导,虽然处于强势地位,但他们也许也会有政绩指标等等的要求,放任这种形式主义的发展,也为自己的管理带来一些便利。
形式主义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大幅度缩减管理成本以及规避管理风险,即使一个人毫无能力,按照一个固定的范本也能站在较高的位置上,虽然毫无风险应对能力,一个小小的危机就可能让他手足无措的跌落下来,但好在还有复杂的关系网络,所以也不见得一定会直接摔死。由于所做所为都是按照规章执行,有时候甚至可以挑一些其中的漏洞,略过一些步骤,能够大大缩短自己花在处理公务上的时间和精力,自己便能有些其他时间谋求些其他事情。精于此道的人往往还深谙“做多错多”的道理,只求一切按照流程来,无疑也免于了“贻人口实”。
也难怪这种现象能逐渐成风,千年不绝。因为形式主义原本就是一个结果,各种因素相互作用产生的一种现象表达。学校间大扫除竞争,各地区高考竞争,事实上都是单一衡量机制下最终达到的平衡。以至于最终连教育也笼罩在了形式主义的阴霾之下。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再次听到别人念起这首诗,是在《银河补习班》这部电影中,传统的形式主义是不在乎结果的,但看到电影中毕业季那漫天飞舞的书页,那些一毕业就急于扔掉课本的学生又何尝不是在另一类的形式主义之下,他们懂得抗争,但是又仅仅只能用那有限的可怜的被允许的手段抗争。
不曾体验过生活,便难以断明因果,长大后也终将渐渐失了热血,沉陷于这种可悲的表面文章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