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慢慢步入职场,逐渐进入社会角色,开始有别于校园求学的忙碌,我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疲惫和烦躁,多了许多不曾相识的担心和惶恐,我在经历着,也在迷惑着,我在前进着,也在停留着,我试着询问,试着解答,试着正视,试着质疑,关于人生这堂课,怎么样才是有意义的一生,怎么样才是行将入木时不留遗憾安详告别的一生。
我忽然觉得答案不是那么重要,因为存在本身就意味着践行者任何一种可能,那些点点滴滴的经历,都在参与组成生命的样子,起点是你,落幕是你,中间过程也是你。这,时间从未停顿,有风有雨,有阴有晴,好好生活,好好爱自己。我读《相约星期二》,我亦读我自己。
关于人生
真正的自我在剥除虚妄后既真实又空灵,自我与他人的关系,与社会的关系放到了人生追寻的中心。人生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施爱于人,并去接受爱。爱是唯一的理性行为。相爱,或者死亡。没有了爱,我们便成了折断翅膀的小鸟。
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扩展,心智的成长,我越发变得容易感动和落泪,时难多艰,越发感受得到他人生活的艰难痛楚,自觉体会到低迷、失落、颓废时的温暖注入的深刻。人生的经历或许仅仅是自己的事,但人生从来都需要不同的爱去填充去激励,一个人的一生,只有注入的爱越多,才会走得更远更快乐。
关于世界
接受和享受这个世界本来的样子,正如失去自理能力时,就不得不适应有人替你擦屁股。施爱于人,并去接受爱。因为遭遇痛苦,所以更容易想到那些比自己还痛苦的人。
关于自怜
不让自己有更多的自哀自怜,每天就一会儿,想过以后就完了。自有当我们觉得可怕时,它才可怕。
关于遗憾
我们的文化、环境不鼓励我们去思考关注一些问题,我们往往会偏向关注于一些很自私的事:事业、家庭、赚钱、偿还抵押贷款、买新车、修取暖器——陷入永无休止的琐事里,就为了活下去。
生活不会一蹴而就,我们都需要有人用一种更健康的明智的态度去指引我们,或是答疑解惑,或是倒逼反思,目的是我们更加认识自己,找准自己,不去后悔。
关于死亡
一旦我们学会了如何去死,我们也就学会了如何去生活。正如乔布斯所言:“牢记自己即将死去,这是我知道的避免陷入患得患失困境最好的办法,你已经一无所有,就没有理由不听从自己的内心.......求知若饥,虚心若渴”
关于家庭
事实上,如果没有家庭,人们便失去了可以支撑的根基。如果得不到来自家庭的支持、爱抚、照顾和关心,我们拥有的东西便少得可怜。爱是至高无上的,正如我们的大诗人奥登说的哪样“相爱或者死亡”。
家庭不仅仅包涵着爱,而且还告诉别人有人守护着你,莫里称为“心理安全”,只有家庭能给你这种感觉,金钱办不到,名望办不到。
如果我们想体验怎样对另一个人承担责任,想学会如何全身心地爱的话,那么就应该有孩子。
关于感情
超脱并不是说不投入到生活中去,相反,你应该完完全全投入进去,然后才走得出来。接受所有的感情,让自己感受、经历,接受她,读懂她。
关于对衰老的恐惧
随着年龄的增加,我们的阅历也更加丰富,如果停留在十八岁的年龄阶段,你就永远是十八岁的那般浅薄。衰老并不是衰败,它是成熟。接受死亡并不一定是坏事,当我们意识到这个事实以后,它也有十分积极的一面,我们会因此活得更好。
人们之所以不期待着变老表达了什么?对生活的不满,生活的不充实,生活的无意义。因此人一旦找到了生活的意义,就不会想回到从前去。我们会想往前走,会想看更多,做得更多,想体验八十岁的那份经历。
我们应该发现生活中的一切美好、真实的东西,回首过去会使你产生竞争的意识,而年龄是无法竞争的。我们没必要羡慕别人的人生阶段——因为我们也有过这个人生阶段。
关于金钱
给予他人你应该给予的东西。给予他人可以赢得尊敬,感受到活着的意义。
我们应该打消炫耀的念头。对社会上层,他们炫耀他们依旧看不起你;对社会底层,他们只会嫉妒你。身份和地位往往使人们感到无所适从,唯有一颗坦然的心方能使你悠然的面对整个社会。
只要做的事是发自内心的,我们过后就不会感到失望,不会感到妒忌,也不回计较别人的回报。否则,就会患得患失。
关于爱的永恒
有很多亲近无比的人介入了我们的生活,爱是永存的感情,即便离开了人世,我们也活在人们心里。全身心地投入,不要活得太匆忙。
关于婚姻
婚姻里最为重要的价值观:“彼此对婚姻重要性的信念。”婚姻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如果你没有尝试,你就会失去很多。婚姻也是有章可循的——尊重对方,懂得妥协,开诚布公的交流和共同的价值观。
关于我们的文化
我们要秉持善念,但也要看到事务的可变性,人只有受到威胁才变坏。
建立自己的小文化,并不是忽视社会的每一条准则,但在大问题上——如何思想,如何评判——我们必须自己选择。我们不能让任何一个人,或者任何一个社会,替我们作出决定。
关于原谅
先原谅自己,然后原谅别人。
关于完美的一天
死亡终结了生命,但没有终结感情的联系,接受我们都是自然的一部分,与自己讲和,欣然的接受每一天。
关于道别
我说,你听;你说,我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