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周日,午饭后,我带着儿子(12岁,六年级)、女儿(7岁,一年级),按计划,完成了一节劳动课程。这堂课程虽然只有40分钟左右,但是意义完全不同。课程名称是:捡垃圾。我们三个人虽然年龄相隔几岁到几十岁,但是都是平生第一次捡垃圾。课程结束的时候,我们都很有成就感,很喜悦。
回到家里,我们三个人开了一个总结会,下面把大家总结的经验,整理汇总如下:
1、因为垃圾是根本捡不完的,因此我们讨论确定了一个捡垃圾的优先级标准,即满足以下条件越多的垃圾,其优先级越高,越应该先捡起来。条件为:
(1)有碍社区观瞻的,比如,草坪上的彩色塑料袋;
(2)形状相对更大的,比如,矿泉水瓶子优先于烟头,这样每次捡的动作的价值更大;
(3)重量较轻的,比如,包装泡沫优先于砖块,因为太重会增加中途倾倒次数而影响总体效率;
2、因为垃圾是根本捡不完的,因此,有几类垃圾暂时不考虑:
(1)泡在水里的垃圾,因为会严重污染垃圾袋,非常不卫生;
(2)其他呈现液体状态的垃圾,非常不卫生;
(3)狗粑粑,因为动物排泄物非常不卫生,被细菌病毒攻击的风险太大;
3、劳动过程中,不要做的动作:
(1)不要把夹子和袋子举起来,因为容易碰到周围人而且会带起垃圾和尘土二次污染环境;
(2)不要用手捡垃圾(孩子们太投入了,夹子不好使,直接上手了)(女儿贡献);
(3)不要借助夹子和袋子两样工具玩耍;
4、建议:
(1)自己捡不了的,可以向同伴求助,协力完成;
(2)3个人,模拟特种兵搜索小队,三角型推进;
(3)两只手可以交替握夹子,缓解疲劳;
(4)一只手力气不够时,可以用腋窝夹住装垃圾袋的杆子,双手一起用力握夹子(女儿贡献);
(5)倾倒垃圾的时候,注意风向,不要在一个伙伴正在倾倒的时候,在其上风口倾倒垃圾;
(6)下次作用要佩戴口罩,戴手套,也可以考虑戴护目镜;
5、时间控制:每次40分钟时间。
6、时间安排:冬春秋季节,每周日中午午饭后;夏季,每周日早上或傍晚。
7、关于捡垃圾的路线选择,其标准包括:
(1)(冬天)有阳光区域,(夏天)阴凉区域;
(2)小区居民高频出没区域,这里有两个考虑,一是对本社区居民的价值更大,二是可以激发更多的善意,但是同时也要做好被误解的思想准备。如果被误解,可以默念“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小结一下我的收获。
经验整理完了,我又多了一份欣喜。开始做之前,我绝对不会想到以上这么多内容,而这些知识也不可能凭空产生。什么是知识?我的定义是:能解决某类问题的一组信息。解决任何问题,总有很多方法,众多方法之中,更优的方法不会从天而降,只能通过实践获得。这种获得不能一次到位,需要螺旋式上升,持续优化。真的是那句话: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人,永远不要幻想一劳永逸。这也就意味着,人的思维要永远保持开放状态,不能故步自封。任何系统,只要走向封闭,根据物理学熵增定律,都将走向热寂。如果想要避免这种结果,就必须保持系统的开放。毛主席在《实践论》中,说的很清楚,人对于世界的认识过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生生不息。
除此之外,我对于《费曼学习法》一书中所倡导的——人要创造知识,也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人的大脑的本质是什么?我现在的结论是:人类大脑就是生产知识的工具。我们有理由建立起完全的自信:只要我们认真生活,认真总结,我们就可以随时随地生产知识。
由此,也产生一个推论:写作,对于人而言很可能是最有意义的一个行为。因为,写出文章意味着沉淀、萃取出了知识。知识,就是力量。这种知识不仅仅可以提高知识生产者(即写作者)自身的力量、价值,分享出去之后,也一定可以提高他人的力量、价值,一定可以改善社会的福祉,利国、利民、利益众生,功德无量。
读者朋友们,让我们一起认真生活、用心写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