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咿呀学语听到爸妈讲道理开始,我们就开始了这一生漫长的听道理学道理的历程。随着信息技术革命式的发展,听道理这个事情也在与时俱进。后来,我才发现,学道理这个事情却有些停滞。
网络方兴未艾之际,我们就开始广泛地接触信息,那个时候听到的大多是励志成功学和心灵鸡汤,通常的句式是:“要想获得成功/幸福/快乐,就必须……”。
再后来,我们慢慢听到另一种声音,开始反对这种一刀切的逻辑,似是而非地鼓励大家做自己。因为每个人都不相同,所以这一系列的道理似乎也无懈可击。
再看近两年,似乎不怎么提做自己的事情了,转过头来讲知识付费。好像只有那些二次加工,使其通俗化的所谓知识干货才是真正的道理。
活了二三十年,眼花缭乱的道理听了很多。不过,我不打算讲什么道理有什么优劣。我想聊聊那个老生常谈的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听了那么多道理,却仍然过不好这一生?“
解题之前,先拆解。假设听了道理,从而过上好生活的话,那么,这一过程发生了什么。
我——听/看到了一个道理——学会并吸收它——碰到困扰想到它——应用于实际情况——彻底执行。
然后,在这些环节上以此来看,学会道理的过程中发生了,需要注意什么,100个人,又有多少可以得到真理。
(一) “学会道理”过程的第一主体是“我”
道理有万万千千,但如果它们脱离主体独立存在,任何道理也就失去了意义。
道理需要依附于应用它的人,否则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然而,我们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包括生活经历养成的性格和思维不一样,客观的身体条件也不一样,等等。
比如,一个社交生活的道理即使很正确,对于一个内向型的人来说,都不是一个好道理。对于一个带有易胖基因或者身高一般的人来说,即使是很专业的竞技道理,也无法把他培养成运动员。
光是热爱有什么用,客观上并不属于我的,终究强求不得。快速变化的时代总是给我们无限的焦虑感:“我必须学会这个!”。
万花筒一般的世界,越来越需要我们判断真正属于我们的那颗星星,毕竟矛盾是难以调和的。
100个人,学错了道理这一关损失了15。
(二) “学会道理”过程的第二主体是道理
暂且不论我们看到的道理,很有可能是错的。我在这里假设,我们看到的道理大方向上都是正确的。那么听到的道理还会有什么问题呢?
问题在于,我们看到的道理往往是一句口号。
讲道理的人,为了追求更有戏剧性的效果和强烈反差的冲突感,大多数短促有力的口号,都一定程度上存在逻辑缺失的问题。
比如“失败是成功之母”,这个浅显的道理背后的逻辑应该是“并不鲁莽的失败之后的反思,获得经验之后的迭代并应用,才是是成功之母”,如果再加上前因后果,执行和反馈的逻辑,这个道理就变得更加复杂了。
所以,在与人相关的这类学科里,很少能有简明的道理,表达得那么完美。
《基督山伯爵》的最后一句话是全书的点睛之笔——“人类全部智慧就包含在两个词中:等待和希望”这也是一句道理,但是如果没有通读全书,不了解伯爵经历了什么样的人生起伏,这个道理的逻辑就不会完整。
85个人,学了错道理这一关损失了10。
(三)“学会道理”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学习
解决了前两个问题,也就相当于看到了一个对自己有实用意义又逻辑完整的道理。接下来就要学习道理了,这个环节在很多书本文章中被讨论的最多,我想也证明了其复杂性。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让道理变得唾手可得(或许应该说随地可听)。再加上近两年知识付费的兴起,让很多诺贝尔级别的道理变成了口头禅。
但我们复述道理的样子,看起来特别像小学生背诵古诗词,此时所谓的道理其实只是干枯的黑白色的记忆。
所以,得到就是学到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原因也很简单,我们听到的大多数道理,不过只是理解字面意思,并非深刻地改变了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方式。
我想,真正学到一个道理的感觉,并不是想说出“哦……”的时候,而是听了沉默的时候。
当真正吸收了某个道理的时候,一个人会陷入沉思,他脑海里存在的并不是抽象的文字,而是联想起自己的生活片段或者自己曾经坚信的道理,甚至有推倒重建的感觉。
更重要的是,当你联想起更多的场景,这个举一反三的过程便是知行合一的过程。
这一过程中,我们需要反复自问:“我之前是不是碰到过类似的道理?这个道理的底层逻辑是什么?又能推导出什么?能解决什么问题?”
唯独体验了这种时刻,一个人才真正把一个道理理解到了骨髓里。唯有此时,一个道理才真正融入这个人的一举一动和一言一行,本质上它已经变成了这个人的价值观。
包括我自己在内,很多人在听到别人的劝说的时候,总是习惯性的回复一句口头禅:“道理我都懂……”。然而在我看来,不假思索就说出这句话的人,基本都是下意识地自我防御,这句话的背后根本不是真正懂得,而是在逃避。
所以,在苏格拉底的教育观念里,让一个人学会某样东西,从来不是灌输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自己说出来。
75人,学习道理这一关,又损失20。
(四)碰到困扰联想它
如果闯过前面三关,我们已经学会了一个道理。为什么“想起一个道理”也会出问题呢?
因为,我们并非理性人。
之前,我也总觉得自己活得比较理性,做事之前会深思熟虑。然而,近来经常内观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却越来越发现——很多时候,“我”并不受自己控制。
也就是说,当我们面对某些问题需要解决的时候,并不是一场简单的智力游戏,理性的背后往往有各种各样的情绪和意志伴随着。现实情况的复杂程度,绝对不像听说道理的时候做出的条件假设那般简单。
这种实际情况下,我们做决策的过程中的第一反应是下意识应激性的,第二反应是性格习惯性的,第三反应才可能会用到你曾经学到的道理去理性决策,而这时往往已经晚了。
55人,情绪和习惯这一关损失15人。
(五) “学会道理”过程的第三主体是问题。
解决了上面的四个问题,看起来好像我们拥有了一个强大又理性的大脑,那么接下来又会碰到什么问题呢?判断条件!
说出各种道理的作者,往往是根据某一个实验或者某一些社会现象归纳总结而得出的。
然而,“归纳”这种抽样的方法有着天然的漏洞:永远不能证明。为了让道理更有广泛普适性,就不得不牺牲道理应用的一些前提条件。至于这些道理是否适用于某一个具体的场景,这完全需要进行个人的主观判断。
如上所述,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远没有那么简单,甚至可以说世界上根本没有普适的道理。比如,“努力“可以写成一篇大道理,”认真“也可以写成一篇大道理;然而,想要生活过的好,不管是靠努力,还是靠认真,都将是独木难支。
生活的复杂程度和问题的独特唯一性,远远超超一两句道理的表达能力。死板的应用无异于将自己的生活作为赌注,押在一句道听途说的道理上孤注一掷。
40人,辨识情况这一关损失10人。
(六)执行道理
这一步,往往是最难的。
在公司等组织之内,执行力是有考核的,而大多数人毕业后的生活根本没有人监督,更多的自由反而使得我们戴上了更沉重的枷锁。
很多事情不做的话,在当下看起来并无大碍,甚至随波逐流的状态还有点儿爽。什么“以终为始“,什么“延迟满足”,什么“健康第一”,这些哪有睡个回笼觉或者大吃一顿舒服呢?
很多脑科学的研究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大脑的潜意识往往和意识,总是对着干。大脑本能并不仅仅是“食色,性也”这么简单,为了追求快乐避免痛苦,它无时不刻地追求一切可以创造多巴胺的事情。就达到这个目标来说,马上吸一支烟相对于戒烟的大道理,容易太多太多了。
延伸一点来说,相对于较早之前的吃喝玩乐黄赌毒的过程,现在的网络社会使用极低的成本就可以达成这一目标。而我相信,科技发展会让创造多巴胺这件事变得更加容易低廉,甚至失控,深刻的快乐愈显昂贵,细思极恐。
行胜于言,唯独深入骨髓的习惯和行为,才是一个人不折不扣的执行力的体现。
经过执行这一关的验证,30人,最多只剩下不到10个人了。
分析完问题,解决方法也就很简单了,简单说一下:
1、认识自己
“认识你自己”这是一句流传了几千年的名言警句了,也是一个道理。
但是,它是很多的道理的根本道理,值得我们一直追求。唯有真正地认识自己,才能真正的明白哪些道理才能为我所用,哪些道理不过是在收智商税,只能引起自己的焦虑感。
关于怎么做到这一点,又是一个大课题。我想,常常使用自言自语和自己对话,放下成见和戒备,虚怀若谷地对待这个世界和其他人,都是一个打算认识自己的人的基本素养。
认识自己,最重要的一点,并不是自我批判,而是自我反省,反省过去并总结,反省现在并领悟,反省一切。
吾日三省吾身是不够的,更应该时时刻刻的反省,反省每一个情绪,反省每一个念头,反省每一个动作。
2、辨识道理
近几年的社会上开始流行快餐文化,书籍变成了几分钟的音频节目,电视剧可以快进,长电影被剪辑成短视频。
当然,我并非刻意批判某种文化形式,只是在传播变得容易的前提下,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些快餐是没有营养的。尤其对于在“吃快餐”的时候毫无思考的人来说,千万不要将其视为真理。
具体操作是:坚持深度阅读和学习道理,找到每一个道理的出处,深刻挖掘每一个道理背后有一丝关联的逻辑。比较容易做到的习惯是,学会反思。比如,多问几个问题:真的吗?本质上看呢?和……一样吧?一定成立吗?等等
3、深刻内化
经过判断之后,就需要把一个正确的道理吸收成自己思维的一部分,这个过程可以叫做”内化”。尤其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这一点尤为重要,而且难能可贵。一篇文章,可以讲出三五个道理,一天可以看十篇八篇的文章,然而每一个问题都是蜻蜓点水,对于成长毫无助益。
不要贪多,一天只学一点,把这一点深刻内化,就已经很好了。在确认这个道理的正确性之后,我的具体的做法是:
看完一个道理之后,闭目反思,不管是新增的道理,还是推翻了之前的认知,都把它揉进自己的价值观体系里。这一过程需要把自己经历的相关回忆联系起来,把已经存在于心中的道理结合起来,一定要有联想才是真正的融合。
人都有认知上的惯性,习惯于维护已有认知体系。所以,这一点并不容易。
然后,把信息源关掉,用自己的话复述出来,而且一定不要复制和背诵,要一个字一个字的写下来或者敲出来。最后总结成一个短句,刻在脑海里,以便随时记起。
再创造是最深刻的理解。
4、控制情绪
这一点要求,其实不只是对学习道理这一过程有用,对于很多生活场景都是有帮助的。当然控制情绪,绝对不是压抑情绪,而是化解不好的情绪,进而懂得利用情绪,有收有放。
说到情绪管理,不能不提到冥想。但或许因为自己的理解不到位,我总觉得它没有那么夸张的神奇。但确定无疑的是,冥想是有利于提高自己对所思所想和情绪变化的警觉性的。
5、辨识环境
这个大概是最复杂的问题了。并不是每个人都拥有拨开云雾见月明那样一眼看到本质的能力。而且每个人面对的问题和环境都是个性化的,几乎没有简单的规律可循。
所以,有一首老歌才会深情地唱到“借我借我一双慧眼吧,让我把这纷扰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真真切切……”
总之,一定要学会辨识大家讲道理的时候没有讲出来的部分——适用条件和限制条件。然后结合实际情况,看一下有没有相互冲突的地方。
6、坚决执行
关于执行力和行动力,也是一个老话题了。也不知道有多少前辈训导过这句话:想得太多,做得太少。
具体做法,说简单也简单,那就是养成习惯。说复杂也复杂,因为养成习惯,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
简单说一下做法:把日常的生活规律化,制度化,少了一定的宽容度,也就避免了大部分的浪费。比如吃完饭做什么,睡前不做什么,八点做什么,几点起床。保留一定的灵活性即可,规矩还是要有的。
然后就需要和自己的人性本质做斗争了,需要保持一点儿警觉,需要创造一点儿技巧,这一抗争过程并非痛苦不堪。
虽然还是有一点儿痛苦,但是与大脑斗,其乐无穷啊。
写在最后
我写下这些东西也是一个道理,关于讲道理的道理。那么,它将会让我过上一个好的生活吗?我想因人因事因时因地而异吧。
经过梳理之后,我越发觉得学会道理太难了,听了这么多道理,或许还是很难过好这一生。
但是这条人生路上,我从未打算停下啊,毕竟沿途就是风景。
P.S.
望月尘 | Yann:
有时胡言曾经,有时乱语现在
千万不要信我,有思考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