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八十年代的春节才是过年,如今的年味越来越淡。那些年穷的像个孙子,但快乐的像个爷。那时候,我们一想到年要来了,就活蹦乱跳,嘴里还经常唱着: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炖猪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贴对联;三十晚上熬一宿;正月初一上街扭一扭……
虽然没有像歌谣那样按部就班,除尘,清洗,新衣新鞋倒是做了滴。每到过年,家里都备满了各种年货:爆米花、板糖、果子、酒饮、米糕、瓜子、花生、乌鸡、油炸小食品、还有各种热腾腾的包子......远在村口就能闻到家里厨房的香味。
那时候吃的东西比较简单,但都很纯、很笨、很香,家里自己养的小笨鸡,要不是大锅炖几个小时都炖不透,自己家养的猪,至少300多斤以上,肥膘至少三指厚,靠出来的肥油装在小坛子里放在阴凉处,可以吃一年。自己家生的笨绿豆芽,白胖白胖的,给家里增添一丝春意。一般家里都会养两头,一头养大了卖钱,另外一头用来当年猪,最有意义的事情还有贴春联,门上贴门神,春联贴两边,记得当时春联是手写的,那是家里的每年都是哥哥的丈人习“文人”,全部都是纯手工制作。至于贴对联,先是打下手的我,到过年必做的任务。
小时候之所以盼望过春节,有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饥饿。平时吃不到好东西,只有过年才能敞开大吃。现如今饥饿感消失了,年味儿就少了生理上的支持。之所以盼过年,就是在乎过年穿新衣,放鞭炮,大人也不责骂我们,感觉过年挺好的。
后来,哥哥外出务工,年底带我逛街,听说坐火车乘坐汽车,也是一个浩大的系统工程,经历万千险阻,颠沛流离,一身疲惫,才能走进家门。可现如今,飞机,高铁,打个盹就到家了。旅途给人带来的不易感消失了。当获得变得容易,不易带来的欣喜,也降低了。就好比见面太过容易,重逢的喜悦,程度也降低了。
家族春节祭祖,远嫁的姑娘年三十晚和正月十五总是把上坟作为主要的祭祀……所有这一切,由于物质匮乏凝聚的年味儿,随着时代的进步,都慢慢消散。我们再也不会因为饥饿,劳顿而盼望春节。我们再也无法因为大家族繁文缛节的祭祖而盼望春节。那个时代过去了。中国人的传统——春节,需要在物质丰富的基础上重建。我们不再会饥饿,我们不再会困于风雪路途,我们会经常回家看望父母。
我们需要新的信仰,这种信仰会是什么呢?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其实,过年本身就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只要国泰民安,只要家和万事兴,只要我们心中有爱、有牵挂,无论在哪里,无论用哪种方式过年,我们每个人心里荡漾着的一定是幸福。而所谓年味,其实永远都是家的味道。
岁岁年年,不变的是日出日落的一年四季,而变的却是苍老的容颜和越来越大的生活压力......眨眼间,我们都已不再年轻!忽觉小时候真傻,尽然盼着自己快点长大。人这一生,其实真的不长,一眨眼我们已不再是青春年少,既然抓不住美好的过去,停不了光阴的步伐,那我们就只好寄希望于明天,不忘初心,努力一生,美好的明天,美好的新年,就不会消失殆尽......愿大家新的一年里工作顺利,阖家欢乐。
2019-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