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发现,2016年最后一天和2017年第一天分别是周六和周日。冥冥之中,这是在暗示我们什么吗?轻松地结束,轻松地开始?原谅我牵强附会,为寻常事物臆造出不寻常的寓意,这是人,尤其是女人的强项。
对我来说,元旦的意义可能只停留在纪年的层面上,只有除夕才有真正的辞旧迎新的意味。但是,眼睁睁看着手机日期从2016―12―31到2017―1―1,心理冲击还是挺大的。毕竟,我们把16年给用完了。
盘点这一年发生了什么大事,这是17届考生和绞尽脑汁押题的老师需要操心的事。至于我们,则可以悠哉悠哉地以一副过来人的姿态指点一下江山,跟后辈们讲述一下那一年以及那些年。
2016是很神奇的一年。这一年,一半高中,一半大学,这一年,我十八。
如果时间倒带回年初,那时我们应该还坐在高三的教室里。早操,晨读,吃饭,上课,自习,见证黑暗到黎明,黄昏到夜晚。那时我们裹挟着暗无天日的梦想和看不到尽头的试卷,匍匐在那个寂静的春天里。
那时我们把高考当归宿,把所有悬而未决的热切期盼都寄托在高考之后。“高考后要好好地睡一觉”“高考后要补完错过的电视剧和小说”“高考后要出门旅行”“高考后要把书全部撕掉”“高考后要重回一高在校园招摇过市”“高考后要向暗恋的人告白”高考后。。。我们给自己画一张巨大无比甜美的饼,以此制伏心里的野兽。但是我们不知道,有一些事,现在不做,可能永远也不会再做了。
离校待考的那天,不知道哪个人,哪个班起的头,书和试卷铺天盖地洒下来,纷纷扬扬,白花花一大片。一波又一波,中间没有空隙,半空中一直是飞扬飘落的试卷,楼层越高,纸张旋落的姿态越张扬,一沓沓套题从窗边抛出,尖叫,欢呼,夹杂着刺激与兴奋,最终形成了一股子悲壮的意味。我知道我以后再也用不着这摞厚厚的书本与名目繁多的各种练习题,但我没有加入这疯狂的扔书大潮。我只是默默地找了一个视野极佳的角度,望着漫天飞舞的试卷,感叹道,我们的青春啊!那是高考之前最后的疯狂,也是中学时代最后的狂欢。学校当然不允许,因为有前车之鉴派了重兵把守。但是哪儿拦得住,越是禁止,越是要做,越是压抑,越要反抗。年级主任和校领导在楼道扼腕,拦不住那就秋后算账吧!只是这个秋后怕是遥遥无期了。
高考是一个时代的结束也是另一个时代的开始。四张试卷之后还有更多的抉择在等着我们。志愿这个事儿,真的是很仓促很无力很一地鸡毛。因为我们往往权衡太多,选择太少,配不上好的,又看不上差的。挑挑拣拣,最终来到了现在所在的地方。
不论是否符合自己的预期,终归是开启了新的生活。大学啊,真的很不一样。我们怀着未知好奇与迷茫踏入大学校园,新的环境,新的朋友,新的圈子。我们接触到更多资源,也面临着更多的选择。大学的魅力就在于提供了很多可能,你可以尽己所能地成为自己。
临近期末,没有高考的压力,但有挂科的嫌疑啊!于是,最大的感受是,每天有无数段子横空出世。“最后一个星期,我要用高中毕业生学历自学完大学半年的课程”“X大综合楼,一跃解千愁”“期末考试算什么啊,想我们中考高考都挺过来的人,什么大风大浪没见过,区区一个期末你怕什么。。。它就考什么”“高中的优越性在于考不到60分也没关系啊”
16年即将过去,你平凡生活里的英雄
梦想实现了吗?如果没有,17年咱们接着来。时间早早的,这次不能迟。
16,再见。17,你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