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路上打怪升级装备很重要笔记
--廖奕洲
先来个无关的段子你用小米手机,穿凡客T恤,泡3w咖啡听创业讲座,满嘴都是颠覆性的商业模式,朋友圈全都是CEO/CTO,知乎、果壳关注无数,36氪每天必读BAT大局了如指掌,李小龙贪嗔痴如数家珍,李厂长的心理历程信手拈来,肉夹馍只吃西少爷,约饭局要去雕爷牛腩,爱罗永浩胜过乔布斯,喜欢kindle胜过ipad,逢人便谈互联网思维。如果以上条件你全部符合那么你在北京还买不起房,每天和一百万人挤地铁,是重度的创业综合症患者世纪佳缘终身资深会员。
刻意练习,成功是一种习惯不是结果,最好的学就是教,虽然我的演讲不是最精彩的,但我一定是最真诚的。分享不是一种付出,分享是一种收获。
专业化做事,要做就做得最好,要认真的去做。做任何事情要用心要认真,用心就是每次只做一件事,认真一次把事情做好。
人是分阶段的,做事就认真做事,不用去考虑别人心情及公司复杂情况等等...
管事找到行业产品的一个通用关注弱点,然后集中力量攻克该弱点,并向用户展示对比针对营销。竞品跟进后,在选择其他点攻克...
当管理是让别人实现目的。人也是有很多需求,成长也相当于加工资:让人展示技能比武,把工作做到极致就是王牌。百里挑一计划,职业发展通道,本职工作做到极致的通道。别人考核他的经历,我们挖掘他的潜力。
分股权,从自己的口袋里把钱拿出去,成己为人,成人达己。不能保全的时候就把自己碎掉。可能会取得不一样的结果。
职业化方法论:
做事方法论:先问目的、做推演、亲手打样。
执行过程:设目的、控进度、抓考评、理规范。
职业化的三个阶段:
极致【做事】,精于【管事】,善于【谋事】。
职业化的三个道:
知道【广度】:读书、阅人;
做到【深度】:训练、训练、训练,要皮实,不要玻璃心;
悟到【高度】:修炼
职业心得:
打工是为自己名字的无限责任公司,创业是给自己谋化的有限责任公司打工,做自己的CEO
创业:
创业不是选择自己有什么,而是看用户需要什么。
1 市场的需求(痛点、爽点、痒点)是什么?
2 该需求现在的解决方案是什么?
3 市场有多大?
4 公司的产品或服务是什么?
5 如何盈利?
6 怎样推广?
7 商业模式的验证方案是什么?
8 对手是谁?
9 优势是什么?
10 团队在哪?
混沌商学院开学典礼
在进入广州之窗的大门时遇到了一个搞房地产方面的混沌新同学,聊了聊,也就当有点认识了,顺便在签到拍照的时候当熟人使唤了一把,在活动后想想居然没有加这小伙的微信。整体行程引导还算可以,也有可能我来的并不是很早,没有体验到无人引导的情况。
混大的开学典礼挺有趣,在加微信的时候发现挺有趣的现象,对方并不知道对方是谁,跑过去先加了再说。还有个小伙伴已经加过别人还问第二遍加下微信,对方对他说已经加过了呀。自己也特搞笑,明明已经问过别人是干嘛什么工作,然后还问了第二遍,哈哈,感觉不在线。
今天的线下交流时宗大大又提起了房价。如今你有1000万,你是拿1000万去当个校长干一票呢?还是当个房东收些房租呢?想想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面对今天线上课程,讲到专注做一件事,简化生活复杂度,重新看待压力(压力让你变得更强,压力是有益处的),玩可以让工作更高效。
线下任大大提了三个话题让各班组织讨论:
1 为什么压力以前不是个问题,而现在是个问题了?
2 如何让组织成员保持同样的压力?
3 什么是专注?
挺有意思的一个现象,所有人的回答都是趋同,毕竟来这里听了一堆课程的人思维模型确实会是惊人的相似。再一次看到有些人应景能力强,结合当时场景描述将话题拉至当下。会讲个小故事,上台讲述,并非是理性的陈述讨论问题,可能演讲跟现实的差距就在这里;现实是重现问题解决问题,而演讲需要是一个支点+一个小故事+与现实的场景关联。任大大点评时谈到15个人上台描述了一遍没有一个人引用客观数据讲述客观原因,都是主观判断描述。嗯,似乎一直没有形成要科学的看待一个问题的习惯,这个得改改。对于问题的质疑判断,只要你与众不同不论事实如何,总能让人眼前一亮。
对于组织成员保持同样压力,管理、成本上等一些因素上限,导致组织必须要小才能保持有同样的压力,否则同样压力无从谈起。这个角度也挺有意思的。人员限制在一围台,可以一起吃饭聊天,很多东西自然就同频了。所谓裂变式组织。海星式组织。
对于什么是专注,感觉就有点解释过度了。举例互联网金融,蚂蚁金服如果只专注把服务做到极致而不考虑可能国家政策等外部不可抗拒的影响。感觉有点偷换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