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关于带不带孩子出去玩,出去要不要和别的小朋友一起玩的问题,旦哥常听到周围人的讨论和抱怨:
外边到处都是疫情,可别带孩子出去,带出去了也不要和别的小朋友一起玩。
家里最安全,孩子带出去老人也累,即便带出去老人也不愿意带着孩子和别的小朋友玩。
冬天那么冷,夏天那么热,孩子出去多受罪啊,在家里不冷不热多好。
旦哥认为:孩子一定要带出去,如果有条件,天天都要带出去,还一定要与人交往。
今天旦哥就和大家聊聊带孩子出去玩,出去见人的一些思考。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毕业十年,回想大学同学,当时学习成绩非常好的,往往工作按部就班中规中矩。反而当时成绩一般,在班上“混”得好的,在社会上也往往“混的不错”。
要在社会上混得好,光靠一张优异成绩单是行不通的。
一、人是社会动物,没有社会能力的孩子很难取得成功。带孩子出去见人的关键是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
旦哥曾不止一次听到多位大佬强调要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他们在教育中对孩子与人打交道能力的非常重视。也曾听身边优秀的人分享经验时说,对他影响最大的两个途径,一个是阅读,一个是与优秀的人交往取经。如果做个比较的话,他认为取经对他的影响还要远比阅读重要。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这句话出自于《红楼梦第五回》。
把世间的事情弄清楚都是学问,把人情世故摸透了都是文章。
明世故,通人情,熟悉江湖,善于应对,了解社会,总有办法。
万事万物,如果你能深入底层,找到底层的逻辑和规律,就是有学问的人。有学问,不在死读古书,搬弄知识,而在于明理悟道;人是最复杂动物,复杂而丰富,如果你能熟练地了解各种人性,能通达各种情理,那就有了写文章的根本,写文章的诀窍,不在咬文嚼字,不在搬弄是非,而在于写出通达人性的深刻性,在于破解更高层次的文化密码。
社会上有两个大学,一个是有形的大学,一个是无形的社会大学。社会大学是教会人们在生活工作中获得经验来更好的适应社会,更好的生存。这些经验无所不包,更为广博。很多做生意很成功的人,学历缺很低,我想如果社会大学也发毕业证的话,这些人在社会大学里肯定是高学历的。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单个人的能力永远是很有限的,能够撬动人力资源,善于感染和带动别人,越有可能获得成功。
有人说很多科学家都是孤僻的,不善交际的,可这样的天才几百年又能出来几位呢。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穷其一生,仅仅依靠自己的能力的话,所能积累的资源和财富是极其有限的。尤其当前高度互联的社会,如果你还单打独斗,必然会与掌握了资源的人拉开更大的距离。
农民兄弟就是典型的靠仅个人能力吃饭的群体,辛辛苦苦一辈子,能够积累的财富普遍在十到二十万左右量级,还有很多人辛苦了一辈子,仅仅勉强够维持日常生活,更别谈什么积累了。
工薪阶层也是典型的靠仅个人能力吃饭的群体,以出卖自己的时间获取价值,一辈子以提升单位时间内的出售单价为目标,以获取更高的报酬。我们这代工薪阶层能够积累财富的天花板也普遍在一百万量级左右,一旦家里出点大病大灾的,极容易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感染和带动人的实质,从经济学角度来说,就是给人生加杠杆,是调动自身以外一切外部资源最有效最关键的能力。大多数人人生的天花板,愈来愈少落个人知识技能上,“对他人的影响力”,撬动更多的人力资源,才是关键。
手里没有资源,没有本钱,白手起家是非常困难的。“何不食肉糜”,才是穷富之间的那道门槛。
人力是非常重要的资源。高层次的社会需要高度的社会分工。现代社会对人的要求再不是全能选手,再不需要你既要擅长种地,又要擅长驾驶,还得懂财务。这些你都不需要,你仅仅需要知道谁是这个领域的专家,谁能够胜任。
仅仅需要知道谁懂,谁能够胜任。这句话看似简单,实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领导阅人无数,不如阅人有术,术即看透人心的洞察力。
纵观历史,大到国家兴亡,小到企业兴衰,归根到底都是人在发挥主观能动性,是用了正确的人,还是用了错误的人。
洞察力在人际方面很重要,认识人心是起码的基本功。
其次是能深刻理解利益相关者的期望:达不到心理预期会怨恨以致捣乱,超过心理预期却会助长贪婪,一发不可收拾。旦哥在小区里带娃的时候就常看到一个孩子打发别的孩子去帮他买零食。他一般会顺带给那个孩子一块两块的小费,那些孩子屁颠屁颠的就去了。
想想旦哥八九岁时还在穿开裆裤,实在是惭愧。这个孩子很有想法,乐观自信,旦哥和他聊天经常都感觉能学到很多。他也在孩子中威望最高,典型的孩子王,平时聚一起玩什么,怎么玩,大家也乐意听他的。
孩子的观察能力是非常强的,不需要父母说任何话,只需要把他扔到孩子堆里他自己自然会观察,会学习。
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练。
大的道理往往很简单,人在实践中经受锻炼才能增长才干。孩子在与人交往中经历挫折,获得成就,才能不断成长。
早日接触形形色色的人,才能逐步的了解社会,了解多样复杂的人性。旦哥在工作中就发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同样是农村出来的孩子,往往做生意家庭的孩子在社会能力方面往往较其他家庭要好不少,我想这和他们从小帮着家里看店,接触不同的人有很大关系。
这个社会太大了,以至于林子大了什么样的人都有。孩子不出门,父母、爷爷奶奶,全围着他一个转,久而久之,公主王子病,他是太阳的思想逐步就发展起来了。
能和各个阶层的人都建立有效的沟通方式是大领导人的典型特征:管理就是沟通。小领导一般只需要和自己所在阶层的人打交道,一般不太需要这种能力。
能玩成孩子王,组织一堆孩子一起玩,解决孩子间的冲突,就是这种能力的雏形。多和不同的人打交道的意义在于学会平衡各种阶层间的冲突,领导就是和稀泥的,就是利益天平的支点,这就是权威所在,也是情商的体现。
社会上的人可不会让着你,社会会狠狠地教育你。早日接受社会的改造,才能塑造更为健全的性格。
我们这代人虽然很多都来自农村,小的时候吃了很多苦,通过上学一步一步走到城里。可越是这样的家庭,反而接触社会没有那么多。不管是来自农村,还是来自城里,中国父母自古秉持“书中自有黄金屋”,孩子只需两耳只读圣贤书的教育理念,只要学习好,其他啥都不用管。
旦哥是在大学毕业后才步入社会,了解社会的,至今这么多年过去,被社会不断毒打,不断教育,才逐渐长了一些经验。
有人的地方就是社会,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常带孩子出去见人就是最好的锻炼。前阵子带大宝出去玩,大宝和一个与他年龄相当的孩子打招呼,那个孩子本来自己玩的好好的,看到大宝和他打招呼,突然就哭了。这是得多怕人啊。
二、带孩子出去见人的能够拓展孩子的视野,向优秀的孩子学习,与人建立链接,认识更多优秀的人。
很多时候,限制一个人的,不是能力,而是眼界和格局。
上学时学习好的孩子经常有这么一个感受,自己下了很多功夫依然不擅长的内容,有一天看到了其他擅长的同学是怎么做的,就一下子开窍了。
中学时,旦哥有很长一段时间不擅长写作文。虽然偶尔也能得到老师夸奖,把作文在班里当范文来念,可水平不稳定,而且写起来每次都费了很大功夫。后来班里来了一对双胞胎兄弟,他们两个人的作文水平以语文老师当时的评价是:“比班里所有人水平高了一个层级。”
旦哥很幸运和其中一个坐同桌,每次作文都能第一时间看到。也就一两次,旦哥一下子就开窍了,原来写作文也是有套路的。以前写作文各种为难,自己琢磨半天都不行,没想到见过一次优秀的人怎么写,就开窍了。
很多时候,一个人苦思冥想解决不了的问题,往往只需要一句话点拨,只需要看一眼,就明白了其中套路。
旦哥经常做饭,就有一个深深的感悟。如果一个菜你都没有见过,没有吃过,大概率是做不好的。在旦哥小时候,那会儿还没有网络,做饭主要靠父母教,靠自己琢磨。
父母在农村一辈子,做了一辈子的饭菜,一辈子的家常饭,稍微不一样的菜他们没有吃过,没有见过,是肯定做不出来的。这几年老人和我到了城里,下馆子吃到可口的饭菜时,他们回来也要试着做一做。
周围朋友家里有孩子成绩不好,请教旦哥怎么办。旦哥常问孩子的一句话是:你有没有关注过班里学习好的孩子是怎么学的,和你有什么不同。方法远比努力重要。学习方法很多时候就是一个眼力活,见识了别人怎么做的,明白了里边的套路,再去做就会得心应手很多。
真正的知识绝不是书本上的大路货,往往是独特的,秘密的,世代相传的解决复杂问题的高级解决方案。
全中国人民几乎都受了九年义务教育,随手能买到各种秘籍宝典,可这些能够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复杂问题么?比如如何做水产生意,比如如何在学术的道路上快速成长,比如如何开酒店,比如怎么与人处好关系。水产商的孩子,做水产生意轻车熟路,大学教授的孩子走学术的道路往往能够快速成长,世代以酒店为生的家庭,孩子开酒店自然没有问题,城里的孩子往往也比农村出来的孩子善于处理人际关系。
这些才是真正能够创造财富,能够帮助你解决复杂问题的知识。
旦哥做为城一带,脱离了原生环境,就常常很苦恼。旦哥祖上世代积累的高级解决方案是在农村的环境下怎么种好庄稼,怎么保证全家的日常生活,这些解决方案在城里是完全失效。
每个孩子背后都是一个家庭,每个孩子都受世代传承迭代的家庭教育方式的影响。旦哥在大宝上小学搬家后,明显感觉现在小区孩子的父母更重视教育,孩子更加自信,更有想法,身上也有很多值的学习的。
与优秀的人交往,多看别人的优点,少看别人的缺点,看看别人是如何处理各种场景的问题的,经过长时间的观摩,模仿,总结,必然能融会贯通。
旦哥在教孩子学习一些新的领域知识时,孩子常打退堂鼓,不愿意尝试,旦哥每次都需要尝试很多办法,有时还不是很奏效。在小区玩耍时,碰到一个特别喜欢教大宝的小姑娘,她特别有办法:怎么勾起孩子兴趣,怎么把困难的问题分解成小的步骤,怎么让孩子取得一个一个的小成功,怎么鼓励他进行更进一步的挑战……我想她的这套知识肯定是她妈妈教育她的时候她学到的。她已经完全模仿掌握并用在了别的孩子身上,大宝被她治的服服帖帖,还乐意找她学,找她玩。旦哥和他们一起玩了几次,也是深受启发。
相比学区房的老师,你在学校里认识的同学,建立的链接可能更重要。
1938年,21岁的宋平来到了革命圣地延安,在延安马列学院学习,这也成为了他生命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这一时期,他崭露头角,得到了周总理的赏识,后担任总理的秘书。
此后他先后任哈尔滨市顾乡区委副书记、东北总工会副主席、国家计委劳动工资局局长、国家计委委员、劳动部副部长、国家计委副主任、西北局委员、甘肃省委第一书记、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组部部长等职,是现在在世的最年长老常委。
相信在那个对人才极度渴望的年代,像宋平这样优秀的人,即便没有延安的这段经历,也一定不会被埋没。可我想如果他没有走出山东,走向北京,走向延安,他大概率达不到如今的高度。
贵人相助和高人指路,是改变命运的两种重要途径。
曾有一项针对不同公司的100多位高管的调查访谈,发现被访谈的高管中大约1/3的人都有秘书经历。
这里的秘书还专指没有级别的小秘书。他们的履历还有一个共同点:年龄要远远低于平均年龄。
比如所有高管的平均年龄在42岁,而有秘书经历的人,平均年纪仅为35岁。
同样的管理高度,做过秘书会让你提前将近10年到达。
这也不难理解。
离权力核心圈越近的人,越容易升迁。
作为秘书来说,天天和领导低头不见抬头见,接触时间最长,距离最近,时间一长,感情因素自不必说。
而且,机灵一点的秘书,往往在帮助领导完成交办的不同事务,尤其一些私密的工作后,也会被赋予更多的信任,如果有位置空缺,领导当然更容易让信任的人前去填补。
可能有人会说这是任人唯亲的陋习,但是从另一个方面看,如果你是领导,你也愿意把一个熟悉而信任的人,放在关键岗位,这样能减少因信任问题而带来的层级摩擦,也是保证机制高效运转的一种手段。
三、带孩子出去见人,出去玩耍,可以释放情绪,释放负能量,锻炼身体,提高专注力,增进同父母的感情。
疫情三年,多数人身体健康没有受到影响,可因居家导致的户外活动减少,是否会对这三年中出生的孩子造成影响呢,这可能需要心理学家去进一步地研究。
孩子的精力都是非常旺盛的,父母带孩子都常感觉两个人合一起都没有一个孩子的精力好,就更别说疫情居家,老人带孩子了。狭小的单元房,精神头不是那么好的爷爷奶奶,致命吸引力的电子产品……这些在孩子发展最重要的几年一步一步影响着孩子。
常听现在的孩子说无聊,常听孩子说人生不值得,常听孩子说除了玩pad什么都没有意思。
旦哥也听孩子这么说过,听孩子这么说是非常难过的,既有自责,又觉得可怕。
抑郁症现在已经成为一个非常值得人们重视的社会问题,新闻上也经常看到有孩子不堪压力跳楼自杀。
李玫瑾教授认为,抑郁症是因为大脑活动和身体活动不平衡造成的,抑郁症患者普遍是想得太多,做得太少。
旦嫂也经常说,压根没有见过我们小的时候有孩子自杀的,现在孩子就是太矫情了,经受的磨炼太少,多让他从事家庭劳作,担负家庭任务,就不会有这问题了。
李玫瑾教授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孩子小时候多接受体力锻炼,经受肉体痛苦的磨练。尤其是孩子10岁之前,经受肉体痛苦的体力磨练最为有效,因为这个阶段是孩子心智模式形成的最关键的时期。
孩子经过大量的体力锻炼,慢慢他承受痛苦的能力和承受挫折的能力就会增强,心理韧性就会不断提升,在他成长的过程中再遇到挫折和痛苦,他就有了战胜的经验和信心。
有研究表明,在经过户外游玩的休养后,孩子们会更加专注,减少烦躁。更重要的是与自然元素的接触也可以为学习科学和自然提供背景。
带孩子出去玩,也是增进孩子同父母的感情的非常好的途径。
大多数家庭,孩子普遍是老人带,父母出去工作。每天算下来,孩子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非常少,这少之又少的时间往往还被手机、PAD和一些生活的琐事占据。专有的时间陪孩子出去玩,与孩子一起玩,这在增进父母同孩子的感情方面尤为重要。
带孩子出去见人是简单把孩子扔出去就行么?
当然不是,孩子成长路上的每一步,都离不开父母的辅助和引导。
对于孩子来说,尤其是从小出去没有那么多的孩子,突然带出去玩,与人交往,对孩子的挑战是很大的,对父母来说也需要好好的学习。旦哥带娃出去,娃就没少哭鼻子。
娃想和别的小朋友玩,别的小朋友不愿意娃加入,娃哭鼻子。娃想玩别的小朋友的玩具,别的小朋友不给他玩,娃哭鼻子。几个小朋友一起玩,玩着玩着突然闹起来了,娃哭鼻子……这些都是出去玩可能碰到的问题。
娃说想和别的小朋友玩,他们不让加入,来求你帮助。如果这时你说他们不和你玩,咱们就自己玩吧。这就类似于娃说他碰到个题不会做,请你帮助,你说不会做就别做了,咱们换个题,或者咱们别学了。
与人交往,与人玩耍就是社会能力培养提升的作业题。大人都往往都还需要学习,更别说孩子了。这个时候如果大人能够做好协助和引导,辅助孩子解决当前所面临的问题,帮助他达成想要加入的目标,他必然能够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就感,逐步建立起与人交往的自信心。
一是要帮助他冷静沉着;二是要指导她想办法突破,达到合理的人际目的;三,如果你想让他保持独立,至少也要说明好处,让他感受到独立的好处,而不能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
融入小孩子群体非常简单:一是多想想办法,让孩子多观察,留意突破口,比如跟随模仿,帮忙,别人做什么,你也做,别人活泥巴你运泥运水,自然融入了;二是拍马屁,夸别人,尤其是大人如果在旁边,一个小孩很难抗拒大人的夸赞,然后再融入就很容易了,小孩子也要学会嘴甜,用语言创造的情绪价值满足别人;三是物品交换,随身带点东西,可以交换玩具玩,或者用食物、玩具之类的收买对方;四是让孩子留意,孩子堆里谁看起来比较友善,先和那个孩子玩起来,慢慢再和更多的人一起玩,如果没有友善的,就找那个容易落单的孩子,但最好从友善而有能力的入手更容易融入;五是你带着孩子玩得开心,说不定有孩子就会想加入你们。
禁忌:尽量不要问熊孩子,能不能和你一起玩,本来就是大家一起玩,你一问就给了他拒绝你的权力,他本来没有任何权力,你不用给他赋予权力,尤其是一些熊孩子,为了彰显自己,会很容易说不能;二是不要告诉孩子,他们不带你玩,孩子都喜欢被人喜欢,不被带玩会有强烈的被孤立感;三是不要让孩子随便放弃,或者和孩子群敌对,说我们自己玩自己的,这个本身不难;四是孩子起冲突,小冲突不要帮忙,让孩子自己解决,同时教孩子正确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