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适地倚靠于木书架,轻轻翻开富有墨香的书页。那些被尘封已久的诗歌随着一丝幽幽的纸香载着一卷沉沉的回忆,打破了空间与时间,在脑畔再次组成一幅热烈奔放、动人心弦的乐谱,轻轻地打动你的心,默默地激起你的文思与梦想,让人不禁忆起那远隔千年,无人问津的旧时光。
邂逅《诗经》是在一个水气朦胧的秋早。秋露从叶尖滑落,发出银铃般悦耳的清响。我轻轻向前走去,生怕过重的脚步会使这画卷破裂。我深吸一口湿润的空气,耳畔突然传来歌声:"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歌声若隐若现,听不清虚实。仿佛一会儿在耳边,一会儿在那远处的水雾之中,但那歌声悦耳,一唱三叹,回环往复,如泉水一般源远流长。
读到"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时,我眼前仿佛出现了一架坐落于河上的小桥。桥上少有来人过往,所见只有一位少女穿着朴素但素雅的衣饰,在桥上等待着那个属于她的那个少年。等待多时,那个熟悉的身影仍迟迟未来,少女听着潺潺的流水声,俊俏的脸颊显出几丝愠色,略带了些焦急和愁闷,不停地在桥上踱步着,口中喃喃自语着什么。眼眶也因着急而溢出了几滴泪珠,那泪珠轻轻地划过脸颊,带着少女对少年的思念,带着对少年迟迟未到的淡淡幽怨,落入桥下的河流之中,激起淡淡的波漾。河流似也感受到了少女的思念之愁,慢下了前行的脚步,倾听着少女的诉说。
再读《诗经》,我见到了地中辛苦耕种的农人。天色已黑,夕阳将金光纷纷扬扬地洒向大地。在那金光的映射下,那劳作的身影更显艰辛。此时,农人之妻因丈夫迟迟未归,有些责备地问道:"式微,式微,胡不归?"农人扶着有些颤抖的脊背,有些吃力地站直身体,有些抱怨地应道:"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话音未落,便又弯下腰去,在洒满金光的田野,继续耕作,时不时用手背抹去脸上的汗珠。夕阳落在他的脸上,似乎也想帮忙擦擦那汗珠,却显得那脸更显沧桑。
读得越久,品得越深。你就会发现《诗经》与其称之为"诗"经,不如称之为"歌”集,其更是民歌,是中华上下五千年第一部诗歌集,是中国诗歌文化的起源。《诗经》实实在在写的是民众之生活,百姓之感情。在《诗经》中,我们能看见古人对美好爱情的不懈追求,亦可见百姓对统治阶级的不满抱怨。上至国家民族下至百姓名声,皆用汉字记录于其中,令人惊于中华文化之博大精深。星河流转,岁月成碑,化为文书,化为诗歌,被后人永世传唱。(灵锋 202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