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7.15 佳豫
《未来属于心平气和的人》(解读论语第150天)
日经第455篇(乡党第十)
经典原文:寝不尸,居不客。见齐衰者,虽狎必变。见冕者与瞽者,虽亵必以貌。凶服者式之。式负版者。有盛馔,必变色而作。迅雷、风烈,必变。
尸有两种理解,一个是古代祭祀时,孙辈们往往会穿着祖先的衣服正襟危坐,做为祖先的一个象征,代表祖先来受供。
另一个就是像尸体一样平躺着,硬挺的,四脚朝天。
寝不尸,有两点原因:第一点,是跟我们身体有关。一个人如果平躺着睡,脊柱是被压住的,不太容易让气息顺畅。第二点,就是平躺着有点不雅观。
我们去寺院里面可以看到有卧佛,卧佛都是朝右侧卧,右手摆在上面,身体稍微蜷缩,这叫吉祥卧。
我们睡觉有平躺,有侧卧。那吉祥卧是对自己的身心最有好处的,我们要慢慢习惯这种睡姿。
我们的生理结构就是心脏在左边的,如果朝左侧卧的话会压迫心脏(不信你可以试试,必定能感觉到心脏的咚咚声),长此以往,晚上可能会做恶梦,睡得不踏实,而朝右侧卧则睡的比较安稳。
所以我们可以慢慢养成朝右睡的习惯,即使有梦境也是美好的,比较吉祥。
寝不尸这里可以理解为私底下对睡觉不太较真。孔子的意思就是睡觉的寝室里头,行动可以随意些,因为是卧室,就不必端坐如尸的拘谨。
古代上朝或家里操办事情,或去做客,主人都会穿正式的衣服。现在上班或者办公时也不会太随意,也都会穿着正装。那居不客,可以理解为平日在家里时,就不要像作客或接待客人时那样庄重严肃了,一家人就不需要太拘于礼节。
孔子看见穿丧服的人,即使平时关系很亲密,此时也要把态度变得严肃起来。
看见当官的和盲人,即使平常都在一起很熟悉,也要有礼貌。
坐车外出时,如果看到有穿丧服的人,便会伏在车前横木上行礼。
遇见背负国家图籍的人(古代没有发明纸之前,通常文子都会写在板上),也会俯身行礼以示敬意。
作客时,如果有丰盛的筵席,就神色一变,并站起来作揖致谢。
遇见迅雷大风,一定要改变神色以示对上天的敬畏。
前面我们讲到丧服有五大类,最重的丧服叫斩衰,第二类叫齐衰。所以齐衰者就是指穿丧服的人。
狎就是很亲近的人,如亲朋好友,有时候在一起会无话不谈,不拘小节。如果他们穿着丧服在行丧,这必定是家里遭遇变故,那孔子见到他们就容色改变,不能再嘻嘻哈哈了,要表示同情和安慰。
我们说守礼是对自己负责任,不一定需要他人知道,自己做到问心无愧就好。
吸应力法则告诉我们,当自己的那份敬意和心念发出去后,实际上对方是能够感知到的,这是心力的磁场决定的。
比如,你在茫茫人海盯着某个人看,那个人对你发射出去的那股强烈的能量信号必定会有感应。也许这就是我们说的,心有灵犀的心电感应吧。
负版者是拿着国家公文图籍的这些人,有点类似于公务员,那对他们所拿的这些公文图籍,也要行式礼,孔子扶着这个车横木,向他们做鞠躬的样子,表示尊敬国家。
比如说我们听到奏国歌的时候,或者升国旗的时候,我们都要作礼。就像我们上课前听《祖国颂》行礼一样,那是对国家的尊敬。
一般来讲,很多国家升国旗都会行注目礼,听着国歌行注目礼,肃然起敬。
同样不管在哪一个国家,听到他们的国歌,看到他们的国旗,我们也要行礼,表示对他国的恭敬。
有盛馔,必变色而作。是说孔子应邀作客,那主人准备了非常丰盛的菜肴,又非常热情。
那孔子就心生欢喜、感恩、惊叹的表情:感恩主人忙了一天,做这么好的饭菜,这么丰盛、这么可口……实际上就是对主人的一种反馈。
过去是没有沙发的,没有我们现在的桌椅板凳的,都是席地而坐,双膝跪在地上,坐在脚后跟上。那主人端菜来了,孔子就立刻直起身,这叫作。
所以当我们看到美味佳肴时,如果一个表情都没有,像个木头一样,那主人就会觉得很失落,心里很难过,这些都是为人处世之道。
古人对天地有虔敬之心,如果遇到像迅雷、烈风、骤雨这样的异常天气时,虽是晚上也要起来,穿好衣冠,进行祈祷。
默祷天下太平,人民消灾免难,用自己的那种虔敬心去感动天地。
所以,这一段是记录孔子在居家的时候,作客的时候,以及在平常,或者在遇变故的时候,他做的这些礼节。
见人会变,见事会变,见天会变。这些都是因时,因人,因地而变,我们说,这个世界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唯一不变的只是内心的赤诚。
如果你看到这些没有变,说明你的心是硬的,没有慈悲,不能够体察到外面的变化。
大多数人都体察不到别人的变化:别人内心产生疑虑,看不出来;别人伤心,也看不出来。让交流变得越来越困难和疏离。
所以,只有当我们内心保持柔软,保持平静,才能体察到外面的变化,然后让自己随之改变。
也就是说,未来属于心平气和的人,什么场合显什么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