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读书的时候,每次放寒暑假,老师都会布置很多作业,所以放假也不能愉快玩耍。但我几乎每次都是假期快要介绍了才集中几天时间去做,从来都是觉得时间多,不急没关系。所以我真的是从小到大都有拖延症了。
后来这种拖延症渗透到了平时的生活中。平时起床闹钟响了,按了几次的五10分钟再响一次,拖到最后才起床;去坐长途汽车,我也是差不多时间出发了才买票……
其实,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是必须做的,工作量不会因为拖到最后而减少。比如现在参加写作团活动,每个星期天晚上之前必须提交一篇文章。通常有两种完成模式:一种是从星期一开始就构思这篇文章要写什么,每天花一些时间去完成它;另外一种就是前面六天不去想它,到了星期天想到什么就写什么。
我之前都是采用第二种模式,前面六天什么都不用想,轻松自在的,然后星期天就产生了焦虑,搜肠刮肚,不知道写什么好。一天的时间都过得不好,为了写文章,也不能去哪里,而且写出来的东西也并不满意。最后还对写作有了畏惧的情绪。
这这件事上可以看出,第二种陌生是一种消极的方式,具有以下的劣势:
①焦虑情绪会伴随着整段时间,尤其最后两天在担心着还有任务没完成。焦虑的情绪会影响发挥。
②由于最后才行动,会手忙脚乱,如果事情有遗漏的地方,连补救的机会的没有了。比如遇到突发状况,赶不上火车飞机。
③有些事会拖着拖着就忘了,使人丧失机会。比如一直没有开始学好英语,最后丧失了提升的机会,也丧失学好英语带来的收益。
我也意识到了这些,决心去做一些调整:
例如我每天要学英语半个小时打卡,之前我都是在晚上才去学的。现在,我在起床之后就学习30分钟,先完成任务。其他零碎时间再复习一下。
又例如之前都是星期天才写的文章,提前几天就想好题目,现在就开始写了,尽管不是一气呵成,但分两三次写也不错。
改掉拖延,马上去做之后,我个人反而更轻松了。
首先是觉得时间充裕了。提前动手,更多的时间去做准备,更能将事情做好,心里不慌。提前做完之后,心里轻松,才能腾出时间去精益求精。
其次,这是在遵循着时间管理最重要的法则。时间管理里面有一个重要的法则就是要事为先。能够列出来要做的,不是重要的,就是紧急的事,做好了就能提高效率。
最后,养成了积极主动的习惯以后,带给人更多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