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2017-07-10 首发“ 果然幸福”公众号
近日,在网上看到一位亲生母亲虐死儿子的案子宣判。我很震惊,母亲为什么要虐待儿子?原来,这位母亲有两个女儿一个儿子,儿子是超生的,为了逃避高额罚款,她和丈夫把刚出生不久的儿子寄养在别人家里,他们给付抚养费。四年后,因为那家人有了自己的孩子不愿再继续抚养这个小男孩,夫妻俩便把儿子接回到自己身边。
母亲用心地照管儿子,可是儿子却始终不与母亲亲近,怎么也不肯叫她一声妈妈,而且常常不开心,常常哭闹着要“回家”。还有,小男孩身上已经形成的很多习惯母亲都看不惯,要强令他改成自己希望的样子。
母亲性格本来就急躁暴戾,对儿子的管教方式非打即骂,孩子就越来越怕她,跟她越来越疏远。最后,得不到儿子正面回应的母亲就开始虐待儿子,完全把儿子当成自己厌恨的对象了,直至虐待儿子致死。她被判了重刑,在法庭上说起她儿子惨死的经过时,她似乎就是一个冷血的人,一脸漠然的表情,还时时不忘为自己的行为极力辩护。
诚然,亲生母亲虐儿致死这样的案子毕竟是极其罕见的。
但这个案子中的亲情断裂后的重新链接问题却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的。
由此案可以想象,那些被拐卖被弄丟被抱错的小孩时隔多年又回到亲生父母的怀抱里后与亲人之间该会有一段怎样艰难的磨合过程。姑且不去讨论这些吧,因为,据说这类案件留下的后遗症问题会有心理专家进行干预的。
我想重点说的是在我们平常的生活中孩子的生命被生生撕扯的现象。这种撕扯绝非个例。而很多父母可能对这个问题并没有形成足够的认识。
我身边就有不少这样的例子。
有一年,一初一男孩在周记里倾诉说自己很痛苦。
他说他从出生后不久就跟爷爷、奶奶在一起生活,那时他爸爸、妈妈长年在外打工,一般只在过年时回家。虽然看着别的小朋友有爸爸、妈妈陪在身边自己心里也挺羡慕的,但他并不怎么想念自己的爸爸妈妈,因为爷爷奶奶一直非常地疼爱他。
这种平静到他上初中后彻底地被打破了。因为,他妈妈决定不再出去打工,而是回家陪读。所以,他们家就在离学校不远的街镇上买了房子,平时他和妈妈在家,爸爸偶尔回来。
他说他实在受不了跟妈妈在一起生活了。虽然妈妈会尽力地为他做好吃的,还不要求他干任何家务活。但是,妈妈总是不许他在周末独自回家看爷爷奶奶,而他又特别地想念爷爷奶奶,心里老牵挂着他们。难得爸爸回家时他们一家人可以一道回老家看一趟,可是每回去了后还不到两三个小时,妈妈就会催促他赶紧回自己家写作业,每次临走前他都十分不舍得,他哭着不想离开,爷爷奶奶也直抹眼泪。
他说他最要好的小伙伴也都在老家那边。周末一到,他就好想回去跟他们一起玩,一块儿说说知心话。虽然这边也有新同学,但是他就是觉得跟他们玩没什么意思。
他还说在妈妈身边,妈妈跟他说得最多的话就是让他好好学习,还有就是他做什么妈妈都看不惯,反正整天就是管东管西的,他说他听得好烦。
最后,他说他的心里真的好郁闷、好难过,又无可奈何。
如果不是孩子在周记里吐露出心迹,我哪里知道孩子心里的苦楚,我看着他小脸上常常挂着愁容,只当他本来就是个内向的孩子。
我把他的情况反馈给他的班主任,他班主任跟他妈妈做了很好的沟通,男孩终于慢慢适应了跟妈妈相处。
本学年,我陆续听到好几起初三的孩子与父母争斗甚至闹出离家出走的事件。
老师们原本是怀着好意,认为初三这一年孩子们更加辛苦一些,于是在开学不久后的第一次家长会上就建议那些长年在外工作的家长能回家呆一年半年,陪陪孩子,帮帮孩子,跟孩子一起奋斗。难得许多家长还真听进去了,就放下了手头的工作回家陪读。可是没过多久,有些孩子反而因为父母陪读而叫苦不迭。
我的班上有一男孩韬,学习成绩虽向来不怎么出色,但一直还是挺稳定的,精神状态也不错。没曾想到了最后一个学期,别的孩子都铆足了干劲冲刺中考,他竟然越来越萎靡。问他,他又支支吾吾不肯细说。后来,他还是在一次考试作文里写了,我看后很是吃了一惊,顿时自愧是不是我们好心办了坏事。
韬说,他从上幼儿园后就没有和父母在一起生活过。小时候,他由爷爷奶奶照顾。那时候,每当他遇到困难了,被人欺负了,学校通知开家长会了,就特别希望父母能在自己身边,但父母总是说不可以,他们必须出去挣钱养家。可是,现在自己已经长这么大了,也独立惯了,洗衣、做饭这些活儿都会干,这些年就一直很平静地在家里念书,自己管理自己。没想到,妈妈在过年回家时说在初三最后一学期要陪着他,要给他加强营养,给他洗衣服。一开始他也没有拒绝妈妈的好意,心里还有一丝窃喜。可是,接下来的日子,他觉得实在不爽。因为妈妈哪里是回家照顾他,根本就是一个监工,只要看到他稍微玩一会儿,就会叨叨个不停,数落他不努力学习。还经常说就是为了他才回家的,不晓得一天要损失掉多少钱,要是考不上高中能对得起谁呀。
他说,妈妈的这些车轱辘话他听得头都大了。他巴不得妈妈赶紧离开家,可是她又偏不走。他说他上课都没心思,会想到妈妈的唠叨,他非常不习惯一回到家就有一双眼睛时时刻刻地盯着他,他感觉自己的生活秩序一下子被打乱了。
还有一女孩,我以前教过的。她说她妈妈自从回来陪读后她们母女两个老是干仗,她都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原来是她妈妈跟她在一起,除了一天二十四小时盯着她的学习,有啥看不惯她的都要管,还老是跟她说奶奶的坏话,说奶奶从前对自己如何如何不好。她说:我奶奶哪有她说的那么坏嘛!于是我就反驳她,她就生气打我,甚至她自己就哭泣起来,说我对她不好,跟她不亲,她真是白养了我。
我知道,这孩子也是从小就跟着奶奶。她以前常常在作文里写奶奶如何如何爱她,而且在她眼里她奶奶是个很明事理的人。她跟奶奶生活得很愉快。她从初一到初三,成绩一直进步,人也开朗大方,班上的同学都特别喜欢她。
今年,因为她家离学校远,她妈妈想为女儿节省些路上奔波的时间,特地在学校附近租了一间房子陪读。没想到母女俩争闹不休。
我给她做工作:让她多理解妈妈;让她劝解妈妈时要注意口气;好好劝妈妈要多记得奶奶的好,少点儿计较奶奶的不足之处,只有这样一家人才更幸福;不要因为帮奶奶争理而跟妈妈针锋相对;不要让妈妈没有安全感,让她觉得连亲生女儿都不爱她,要告诉妈妈,“怎么说我都是您的女儿,哪有女儿不爱自己妈妈的?”“妈妈孝顺奶奶,我长大以后也一样孝顺妈妈的!”
女孩说她会努力改变和妈妈的沟通方式。她的班主任也跟我说他找女孩的妈妈谈了。后来情况好了许多。
所以,我常常会劝说很多年轻的父母,只要有可能,尽量亲自抚养小孩,尤其是孩子幼小的时候,最需要和父母建立亲密关系。这时候谁陪着他,爱着他,他就会一辈子跟谁最亲。
可是,烟火尘世里,父母和子女之间还是有太多无奈的分离。古话说,“生恩不如养恩大”,希望做父母的在多年后与孩子再相聚时能多几分耐心,慢慢地靠近孩子,用充满感恩的心态对待之前陪伴孩子成长的人。不要蛮力切割孩子与过去生活的联系,不要太急于改变孩子旧有的习惯。要知道,我们的孩子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小人儿,不是想扔就扔想捡回就捡回的木头板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