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503 闫安
读一本有用的好书,如同与一个相熟的朋友交流。没有什么年龄、性别、名头、身份、职务之类的限制,也无所谓认识与否。所以,读书,也成了乐趣。
陈辉著的《相互保险——开启保险新方式》,也可说《相互保险——开启保险新时代》,并不为过。因为逻辑上既然公认相互保险是“世界主流保险组织形式”,而我国作为世界第二的保险大国,相互保险却又几近空白。故而发展相互保险就不是“新方式”,而是保险新时代了。否则,结构失衡的保险市场,难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保险强国”。
该书在发展相互保险是我国保险业改革发展的一项重要探索部分,平行论述了八个方面。表述为落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的重要举措;提升保险服务经济社会能力的重要途径;完善保险市场体系的重要内容;提高保险服务经济新常态能力的重要探索;推进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方式;丰富保险生态圈的重要尝试;防范和化解相关风险的重要手段;推动“保险姓保”的重要战略选择等。
感觉这样平面化综合概括的好处是,全面且内容阐述细致,商榷之处在于,如其标题说是“我国保险业改革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但在一二部分,实际上站在国家战略和服务社会经济能力方面来阐述,这部分内容阐述比起后面还有些单薄或欠准确,就标题本身和内容也超出了后面六部分基于保险业本身的论述范畴。另外,就是对保险业本身意义,也有其内在先后侧重和肌理脉络,乃至改革路径取向建议等。
个人看法如下:
首先,从国家战略层面,说是落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的重要举措。
这是依据201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政策文件。本书出版于2017年5月,十九大召开是2017年10月。因此,在对国家最新经济发展战略的立基、表述和引用,存在因书籍出版时间的局限。
相互保险与其如书中所言,体现了保险业创新和服务社会创业创新,不如说作为金融机构,结合十九大报告精神,即将现代金融归为产业体系的组成部分,进而提出了“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总体要求。
结合起来,更能体现相互保险的创新及现实可行性。否则,按照2019年一季度统计,如下图,最盈利的是金融机构,实体经济到成了陪衬。说明我国金融行业结构性改革的迫切性和必要性。而相互保险则具有国家战略层面上的“填空白、补短板”的重要意义。
其次,按照2014年保险业“新国十条”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将保险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高度统筹安排,使保险业发展从行业意愿上升到了国家意志。”其核心点在于保险业服务于国家治理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文中提到了相互保险的新领域、新模式、新动力,以及相互保险不追求股东盈利和经营成本低廉等鲜明特点,可以覆盖股份制未覆盖的中低收入人群和高风险领域。
更有针对性的佐证和表述如与预防为主的职业病、农业、渔业、艺术品金融、医联体相互保险一体化的健康管理组织(HMO)、区块链保险科技等。适当展开,就更有公信力和说服力了。特别是相互保险作为我国社会基本保险的重要补充,而非商业保险的补充。若相互保险与公益结合,建立输血造血机制,则对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亦将发挥重要社会职能,其发展定位就更清晰,更能体现服务与经济社会的创新价值和能力了。
第三,在保险行业层面的意义部分,书中有六条,可以重新结构和结合,更能体现内在逻辑和承接呼应,乃至简化和便于读者理解。
一是,将推进保险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提高服务经济新常态能力的结合。
二者相辅相成,以相互保险发展为代表的保险业结构性的转型升级,例如不追求短期效益,没有股东盈利压力,专注发展符合会员长期利益的高保障产品,对接实体经济,有望带动长期限、提高保险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质量。相互保险的保东可以参与产品开发、运营管理、实体服务等环节。借助区块链保险科技,优化产品设计、改进业务流程、提升效率,以及组织结构和商业模式重构,可以探索改变传统商业保险以营销为导向的做法,开启保单持有人利益最大化的会员需求导向的保险供给机制等。
在此基础上,为服务经济新常态和发展普惠金融的时代要求,围绕政府职能转变、经济提质增效以及大众养老健康保障服务需求升级等,发挥和释放相互保险的创新价值,“填空白、补短板”,进一步提升保险服务的广度和深度,“使广大人民群众在更大范围内共享保险业改革发展成果。”
二是,将完善保险市场体系和丰富保险生态圈结合起来。
正如书中概括,完善保险市场体系主要体现在坚持专业化、区域化的准入方向,着眼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健康、养老、信用、农业和保险资管公司等专业机构发展;出台保险公司并购办法,完善市场化退出机制;扶持专业互联网保险公司创新主体发展,扩大自保公司试点等。
其中,相互保险是我国保险市场体系的发展短板,对丰富保险生态圈意义重大。体现在股份制商业保险与相互保险的相互促进、相互竞争、平衡发展的良性互动上。相互保险有利长期保障利益,商业保险更加注重经营效率。但要与国际接轨,相互保险可以扭转保险组织形式单一的现状,促进保险市场专业化、差异化、特色化、多样化发展。
三是,将相互保险的非营利性与推动“保险姓保”结合起来。
相互保险体现保险本源和互助共济特点。非营利性主要指不以赚取承保利润为目的,因为会员保东的共有、共治、共享,利益一致。这有利于发展普惠金融和体现相互保险的社会责任,但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养老金投资管理、寿险年金等管理费收益,保障相互保险的商业可持续发展功能。
书中引用瑞再报告,2007-2014年相互保险机构赔付率要高于非相互保险公司约4个百分点。以及相互保险符合会员长期利益的便捷、实惠、互助的保障普惠性,体现了金融保险的“共享性、公益性”,即“保险姓保”的衡量,关键在于保障利益最大化和社会普惠性。前者体现相互保险对商业保险的保障竞争优势,后者体现保险互助的本源和社会性。不然就是商业利益驱动为主的“保险姓商”了。
最后,如果结合标题的现实意义,如果有个相互保险鲜活的案例,更能“有论有据”了。
典型如尘肺病相互保险。
我国尘肺病防治形势严峻,占了职业病的90%。尘肺病可防难治,且治疗不可逆。挑战多,新问题多。随着安全发展战略、健康中国战略以及各种民生工程的实施,民众期望值越来越高,维权意识越来越强,尘肺病已成为社会热点问题。
2020年我国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何建立尘肺病预防保障机制,如何解决尘肺病人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随着尘肺病防治监管体制的转换,源头治理的机制如何运转,面临许多新情况、但也存在许多新机遇。
当然,这是服务国家治理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服务经济社会保险保障紧迫需求,成立和大力发展专业化的相互保险组织“填空白、补短板”的现实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