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一个人或许说了解自己?在梁宁的产品课上,讲到了这个问题。具体的,可以从外而内五个层次着手:
最外层是感知层,包括对方的相貌、举止和着装。其中有一部分是天生的,有一部分其实是角色化的产物。在感知层之内的第二层是角色框架层。在角色框架层的再往里的第三层是资源结构层,包括人脉、财产、精神结构和精神资源。在资源结构层再往后的一层就是能力圈,在能力圈的里面就是这个人对自己存在感的感知。
如果你明确知道自己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存在,你就会不断地改变自己的能力圈,改变自己的资源,然后甚至改变自己外在的样子。
没有任何一个人是完美适配另一个人的成熟产品,你需要看到的是一个人能够持续让自己变化的内在的动力。然后在漫长的不确定的未来里,明确你们两个人是不是能够一起拥抱不确定,拥抱变化,在变化中变得成熟,彼此适配。这个才是更关键的东西。
所以,如果你只是做用户,想短期关系、捡现成的,那你看到一个人的感知层和角色层就够了。但如果你是要结婚,你要投资一个人,或者你要选择和某个人成为长期的合伙人。那这个人对自己的存在感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自我设定和感知,他对自己的能力圈的建设和经营,他对自己的资源的建设和管理才是更重要的。
这个观点,关于存在感的部分让我很颤动!存在感的感知是一个人的内核!如果一个人的存在感满足了,他的能力圈就不会再扩充了。因为扩充能力圈其实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对此,深表赞同!
于我自己而言,我是绝对不会只满足于家庭关系中的存在感的!生而为人,我觉得自己既然来到了这个世界,那就多少得为这个社会创造点价值。通过自己的能力圈去解决社会中的难题,推动社会的发展,让社会因为自己而变得更美好,不管这种影响是大是小,总之都应该是自己这辈子努力的方向!
同样的,因为我是这样想的,我也希望自己的人生合伙人是这样想的!不然会彼此不理解,我也不会从内心深处真正的去敬佩他,进而我就无法从这段关系中感受到幸福!就像《傲慢与偏见》里,伊丽莎白的父亲对女儿说的“除非你真正敬重你的丈夫,除非你认为他高你一筹,否则你就不会觉得幸福,也不会觉得体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