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看卡耐基《人性的弱点》的时候,往往能感同身受,对号入座,发现身旁人大都如书中所言,因此我在书上勾勾画画,写点笔记和感悟,有时想到一些人,便如明镜里看皮囊,反照出自己一些丑陋来。窃以为,人性是很复杂的,善恶不是恒定的,譬如看似穷凶极恶的人,也有人性闪光的瞬间,那些关在监狱里的犯人,大都因一时冲动才犯下罪来,而衣冠楚楚的正人君子,反倒在人后私下,有些见不得人的丑恶行径。但总归一点,人性是复杂的,复杂到相互矛盾,时而可爱,时而荒唐,时而残忍,时而悲酸。我不知道为何提笔写下这些,毕竟我有时也会陷入深深的迷惘和矛盾中。
百年前鲁迅小说里的人物,以及言论杂谈中提到的中国人的劣根性,其中一点,便是看客心理。大致意思是说,人们在受委屈的时候,总是习惯性地说给身边人,以期求得旁人的关注和同情,甚至原料不足以展现悲酸,便杜撰夸张地添油加醋,将自己的委屈、他人的过错一并说与看客们,而且一遍不足反复去说,一人不够,非要身边人都知道。看客诺然附和几句,自己便心安理得,稍些缓和,算是找到同一阵营的伙伴了,然后一起指责讨伐那个让自己委屈的人。
但看客毕竟是看客,平日闲人最喜欢八卦和嚼舌根,生活若没有趣味消遣,便浑身难受。这时碰巧有人来诉苦,便装模作样地听,实则巴不得听这些丑闻破事,诉苦的人越卖力,看客们心里越欢喜,诉苦的人以为说出去会博得同情和抚慰,殊不知在看客眼里,便是难得的笑料消遣而已,人家巴不得知道你过的委屈,好为自己的生活不易找到下行的对比。
因此,人好攀比,人好虚荣,自欺欺人,鲁迅百年前的看客现象如此,百年后依然如此。
说到底,内心泛起一阵悲悯,自己委屈时,当然愿意找人倾诉,但什么人都去倾诉,未免被人笑话。更何况没有委屈,凭空装做委屈,好引人关注形成舆论优势,达到以势欺人的目的,这样未免太过愚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