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得到app,发现一本挺有意思的书,跟大家分享一下。
书的名字叫《给大壮的信》。乍一听到书名,觉的这名字好——直白啊!完全不同于现在流行的标题党,普通到“翻开第一页都需要勇气”。反正开车上班途中闲来无事,也就听听罢!谁知道这一听,不得了!简直是相见恨晚!
说句实在话,在拥有自己的孩子前,我对孩子这个神奇的小生命是没有太多感觉的。一旦有了孩子,这种心态就会发生一百八十度大转变。
我迫不及待想将自己这三十年的成长历程展现给他,我想跟他聊聊我曾遇到过的陷阱、吃过的亏、上过的当,好让他不会重蹈我的覆辙。我想跟他聊聊未来,我想把我看到的都告诉他,等他长大了,可以踩在我的肩膀上看到更远的风景。我相信绝大多数初为父母的人都会这么想,有的人愿意将心中所想记录下来,有的人只愿意口口相传。《给大壮的信》就属于前者:它是一本掺杂着个人经历和文学经验的书信集,用温暖的文字告诉孩子生命中会遇到的景象,当他们在人生中面对某种特别的体验时,他们并不孤独。这不仅是一本写给孩子的书,也是写给大人的书。
这本书想阐明的问题是,人们的精神生活与审美生活是贯穿一生的,不要太功利地看待学校教育。把自己培养成一个智识上、审美上、道德上有追求的人,是一件长期工作,需要一种连贯性的观念。
书以书信的形式记录了长长短短的39封信,饱含了对孩子诉不完的浓浓爱意。全书基本分为四个部分:智识的生活、审美的生活、有道德感的生活,还有我们互相安慰、互相支撑的家。
我想主要聊聊该书的前两部分,智识的生活和审美的生活。先说第一部分。
作者在这一部分里,主要提出了两个数字,一个是三千万个词,一个是14400个小时。
三千万个词是什么意思呢?据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丹纳·聚斯金德做的一项研究表明,孩子的智力发展和语言有极大的关系,要想让孩子聪明,就要多跟孩子说话。聚斯金德教授统计,在美国,低收入家庭的孩子每小时只能听到600个词,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每小时能听到1200个词,而高级知识分子家庭的孩子每小时能听到2100个词。聚斯金德教授出过一本书叫《三千万个词》,他说,到4岁时,知识分子家庭的孩子会比贫困家庭的孩子多听到三千万个词,智力发育更好。
说完了三千万个词,再来说说14400个小时。有一位专家估算,一个孩子,长到21岁,他在电脑游戏上大约会花掉10000个小时。一般来说,男孩子打游戏的时间是女生的三倍,所以一个21岁的男生已经花了大约14400个小时来打游戏。而一个大学生从入学到拿到学位,他的学习时间大概是5000个小时。在大学里学5000个小时,就能拿到学士学位。如果把打游戏的时间都用来读书,一个男生21岁就能拿到博士学位了。
这两个词都反映出家长对孩子成长的普遍焦虑,家长都希望孩子好好学习,出人头地,但孩子很有可能沉溺在游戏的世界里不能自拔。作者指出,其实家长们不必过分担忧。我们总像一个木匠对待木头那样对待孩子,总想把他打造成一把椅子或者一个桌子,其实,父母应该当园丁,给孩子一个好的环境,像料理一个花园,孩子如同花园中的花草,要任由他自在地成长,孩子的混乱和贪玩是正常状态,正是在混乱和玩耍之中,他迸发出他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学校里受的教育只是短短十几年,在孩子离开校园后漫长的人生里,需要自我教育,培养博雅的兴趣,有好奇心,有智识生活的乐趣,在知识的探求中获得满足是更为重要的事,是一辈子的事。
第二部分作者讲的是审美的生活。
如果说,智识生活是一辈子的事,那审美的生活同样是一辈子的事。简单来说,我们要学会欣赏艺术,热爱体育运动,要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毕竟数理化基本上也只有上学时代才用的多,而艺术、音乐,美术等却始终贯穿我们的人生。人类一直都用手来感受世界,小的时候会把手塞进嘴里,稍长大点会用手画画、搭乐高,长大后,用手来描绘世界,创造世界。有个法国的理论家叫福西永,写过一篇文章叫《手的礼赞》,他说“看着双手处于宁静的状态,手指稍稍收回,好像在沉思冥想之中。看着它们单纯的、无所事事的样子,活泼而优雅,好像正在勾画着幻想中无穷无尽的可能性。它们相互嬉戏,准备迎接快乐事情的到来。它们能将自己的影子投到墙上,它们会搅动空气,或伸展筋骨,将指关节弄得噼啪作响。有时,攥成结实的拳头,有时,手指会抬高降下,敏捷机灵有如舞者。”培养孩子用艺术来理解世界,是给他们最好的恩赐。
作者还在书中推荐了三本他觉得非常有用的育儿书,一本叫《由内而外的教养》,讲的是我们自己成长与培育孩子成长的关联。一本叫《自我驱动型的孩子》,这本书主要讲的是小孩子学习过程中会遇到问题,怎样让他面对压力和焦虑。一本叫《园丁与木匠》,这本书主要讲的是育儿理念。有机会希望你们也看看。
养育孩子的过程,也是我们陪他一起成长的过程。在这段旅途里,我们不是老师,而是朋友,我们不奢求他将来有多大成就,只愿行得正,站得直,一生幸福就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