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很多人一直搞不明白一个问题:为什么这十多年来,豆瓣竟一直没有竞争对手出现?这其实是个伪命题。因为在百度的阴影之下,豆瓣自己都一直活得战战兢兢的。至于其他竞争对手嘛,不是没有,只是早被百度挤压掉了,在襁褓中死得无声无息。
互联网上的内容,从来源层面,分UGC(内生型)和网络获取(外向型)两类。从属性上,分为三类。第一类,基于人、事、物的交互产生的内容,譬如QQ、微信等,基于人与事的交互。而唯物主艺里的内容,是基于人与物的交互。第二类,某种信息构成内容,或基于某个信息做拓展。前者如各种视频、音乐、文学网站,后者譬如豆瓣、贴吧等。第三类,是资讯类,各种新闻客户端属于这种。
我之前曾经写过一篇文章:《app的价值判断标准》,文章里面我分析过,如果一个应用的内容,是用户自己收集、存储的,或来自于本地创造(内生型产品),而不是从互联网上获取,则对用户的存留度会更高,并且对活跃度要求低一些。而如果内容主要从互联网获取,是外向型的,那对活跃度的要求就会很高。一旦打开率太低,就意味着会被遗忘,慢慢的边缘化。而静态的内容,对活跃度要求也低一些。而动态的内容,对活跃度要求高。
回头看轻单这个产品。应该说,对内容进行整理,是人们都希望做的。但是,一方面,对内容整理是非常麻烦的一件事。另一方面,轻单上的内容,更偏文艺。这种整理过于小众,难以推而广之,在更大的范围内实践。第三方面,对于绝大多数用户而言,对任意特定内容的需求,是弱需求。第一个问题,导致更多人只是看,而不是创造内容。第二个问题,则导致轻单的内容所带来的,更多的是猎奇的价值,而不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第三个问题,使得这个是一个小众、长尾市场。
事实上任何一个社会或社区,都存在这种情况:小部分活跃者创造内容,而沉默的大多数人消费内容。所以针对内容整理而言,在任何特定一个领域,都面临着聚集内容整理者的难题。小众、长尾市场的构建,需要相当长时间的运营。
但问题在于,纯信息的长尾聚合,国内早就有企业在做了,而且做得很好。那就是百度。对由弱需求所构建的长尾市场的,正是百度这种搜索引擎的核心价值之一。
所以轻单面临的真正问题,反倒不是运营的时间过短导致用户量少,而是百度挤占了这个市场。或许阿禅至今都没有认识到,自己是被百度打败的。他认为失败的原因是产品的内容相对较重,殊不知问题不出在内容层面,而出在市场层面。
对于轻单而言,一方面,它是从互联网获取内容,是外向型的。所以它对活跃度的要求,就非常高。而另一方面,它的内容,相对来说更静态一些。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它对活跃度的要求又相对更宽松——阿禅解散团队,估计正是因为注册量、活跃度和打开率都相对较低。而他却又至今还坚持运营这个产品,估计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有用户时不时的在使用。
轻单如此,毒药呢?毒药号称取代豆瓣,我却连豆瓣的未来都不甚看好。我之前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名为《豆瓣:英雄不会死去,但会慢慢老去》。我在文章里指出,豆瓣曾经有可能比肩百度。百度以长尾信息聚合取胜,而豆瓣则将以定位精准的深度信息与信息间的有机连接取胜。可惜的是,豆瓣却并未拓展信息间的有机连接。
人与人的连接有多种方式。基于事件、情感、物品的连接,是最强的连接。而基于内容的连接,是一种较弱的连接。但是,基于事件、情感与物品的连接,对象都必然有限,而基于内容的连接,则对象可以无限。QQ、微信之类,就是基于情感和事件的连接,所以是强连接。但一般人的QQ好友和微信好友,总有上线。
而唯物主艺,基于物的连接,也是强连接,正所谓“敝帚自珍”是也,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是也。所以唯物主艺也坚持做熟人社交。但物的连接,也有弱连接,这就是当下最为火热的分享经济。但最终,这种弱连接一定会变成强连接的,因为物的产权是非常明确的。这种产权是付出某种代价而获得,因此必然不仅在法律层面,也将在情感层面被确认。所以有志之士早就指出,uber入华,受伤的不是滴滴,而是陌陌。
而微博之类,就是基于内容的连接。在连接强度层面是弱连接,但在连接对象层面,却可以有无限关注对象。
而豆瓣,本来完全有机会以内容为纽带,连接人与人的。可惜的是,豆瓣一味的坚持内容,忘却内容的后面,其实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如此巨大的价值群体,豆瓣却仅仅依靠简简单单的同城和小组对人进行连接。我只能说豆瓣曾经暴殄天物。而当下,互联网已然入侵线下。符号的数字化阶段已经结束,所以纯粹的信息,虽然自有其生存的土壤,但互联网的增量信息,却更多的将来自于线下,来自于元素的数字化和服务的数字化。这就是我看衰豆瓣的原因。
而且,需要认识到的是,豆瓣里的信息所面向的对象,仍然是长尾市场。所以相信豆瓣的很多流量,都由百度导入。仅仅因为豆瓣里内容的深度,所以才能够保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不被百度挤占。豆瓣历经十余年的辛苦构建的内容,目前看来是它最大的价值所在。但对于毒药而言,没有积淀的内容,根本不可能对长尾市场构成冲击。所以毒药只能以内容有趣取胜,而不能以内容价值取胜。但内容皆有趣,又谈何容易?
同样的分析适合于毒药与豆瓣:外向型的内容;针对静态信息的拓展;长尾市场。前者要求较高的活跃度,否则会被边缘化。后两者则对活跃度的要求相对宽松。
所以豆瓣能够经历十余年,慢慢去积淀。但毒药显然做不到。因为时间和资本都不等人。一般在长尾市场里,自己从零构建内容输出渠道,成本太高,绝不可取。所以一般都得借助于平台的力量。虽然我不清楚豆瓣有多少流量来源于百度,但我非常肯定,这个流量相当巨大。而移动端的毒药,显然无这样的平台可借。
很多人一直搞不明白一个问题:为什么这十多年来,豆瓣竟一直没有竞争对手出现?这其实是个伪命题。因为在百度的阴影之下,豆瓣自己都一直活得战战兢兢的。至于其他竞争对手嘛,不是没有,只是早被百度挤压掉了,在襁褓中死得无声无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