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西陆华胥。
一晃眼,都快要日更1100天了。
发现由于前段时间忙碌,没来得及写日更1000天的经验。
今天趁着周末,分享一下。
接下来,上干货。
01
#一千天太久,只争朝夕。
最开始日更的时候,想的是挑战一下自己,通过持续输出倒逼自己持续输入。
当时没想过要日更多久、能日更多久,几百天或上千天的长度,感觉上就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日更一年都要365天风雨无阻,不管经历什么情况,闲暇或忙碌,健康或生病,雷打不动去写作、发文。
日更开始以后,从一天到一周,再到一个月、一个季度,达成第一个100天后,慢慢的找到了状态,发现重要的不是设定一个多少天的目标,光看着目标并不能确保如何如何,虽然有的人说把目标写下来有利于实现。
重要的是去读一页页书,写一段段文字,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完不成一天的更新,断然没有日更百天、千天的可能。
于是,连续日更多久也就变成了每天日更,当天如何完成日更,如何调整自己的作息保障阅读和写作时间,如何给每天的事情排序确保读写优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每天读书、写作的日课。
随着日更天数增加,个人的作息已经形成一个模式:
每天都要早起,起来就开始写日更,可以说,自己的工作和生活都是从早上日更后开始的,各种各样的事情,都排在日更之后。
而后白天到晚上的通勤时间、休息时间,各种各样相对整块的时间及碎片时间,能见缝插针用来读书、听书的,都及时因时制宜做相应形式的输入。
如此一来,每天早上的输出和其余时间的输入,能够形成很好的协同,读和写在一天内闭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达成了日更千天的里程碑。
02
#两力聚合,事半功倍。
读和写的日常中,有两个力不能不提,如果不关注这两者,或者说平衡不好它俩,很容易让自己不在状态、节奏不当。
哪两个力呢?就是注意力和精力。
我们每个人最宝贵的资源,并非时间,而是注意力,毕竟时间不可控,它自顾自的流逝,任谁也无法让其慢下来、停下来。
对于时间这样不可控的外部因素,是可以放手的,而对于自己可控的因素,那就要扎扎实实的把控好。
最先要关注的就是这个注意力,也就是把自己的想法倾注在哪里,把自己的关注点放在哪里。
在每天的生活中,除了一般的工作、生活事务之外,其余时间里,我自己的很大一部分注意力是放在读书、写作上,聚焦的是个人成长。
无论读书、听书,还是写作、分享,关注点都放在我能看到、听到、学到哪些有利于成长的内容。
保持这样的关注,潜意识就会像雷达一样,不断在各种情境中,面对各种接触的信息,筛选个人成长主题的素材,提供良好的输入。
这样也能有效避免劣质信息的干扰,比如各种搞笑洗脑短视频,比如纯属吃瓜的八卦话题,等等。
在注意力之下,还有更为底层的精力,这是每天读书写作的体能保障。
不管是所谓的时间管理,还是说输入输出,其实本质上都是管理自己的精力,将每天有限的精力用到哪里,其中最优质的部分倾注哪里,也就是把注意力放在哪里。
没有精力的依托,输入输出,连续日更,都是空中楼阁。
保持良好的作息,早睡早起,特别是借助早起倒逼早睡,多吃优质蛋白质,多吃大脑喜爱的食物,利用番茄工作法来做事情,通过运动让自己保持良好状态,这些都需要去有意识的做,形成习惯,轻松执行。
如此一来,才会保障自己能有充沛的精力,用于每天的读书写作,还能保证此外的工作、生活中状态在线。
03
#三思前行动,以行促想。
生活作息、注意力集中、精力充沛,这些条件都具备了,那具体到写上,还会存在一个问题,或者说情况,那就是落笔难。
各种条件具备,大脑却在拖延,这种情况很常见,就像我们平时工作上完成某项任务,生活中做某件事情,拖延症总是时不时出现,要不怎么说deadline是第一生产力呢。
人性都是容易犯懒的,这很正常,毕竟大脑是一个耗能很高的器官,出于保留体力、能量的考虑,它也会不自觉的减少能耗,能不费脑子就不费脑子,能省事就省事。
在日更写作上也一样。即便早起、头脑清晰、精力旺盛,也会容易出现拖延情况,或者大脑中各种念头往外冒,干扰写作甚至直接往后拖延。
对于这样的情况,我自己每天起床后,只要三五分钟醒过来,确定不会再睡着了,会在第一时间里打开手机开始听书、开启写作,不给大脑留反应时间。
不会说想得差不多,打好腹稿了,才开始落笔,去一板一眼的写作,而是在听、在读的过程中,直接开写,甚至不听不读的时候,头天晚上或当天早上想到的主题,直接开始写起来。
不必顾虑没有准备,大脑的反应力和适应力很强,通过这样先写后想再渐渐边写边想,大脑就能进入工作状态。
写下了题目,它会在思考有哪些关键内容,写下了开头,它就开始考虑第一部分写什么,写着第一部分的时候,它也许已经想好了后面的承接。
因为日更是有时效性的,虽然是一天一更新,但其实用来写作的时间非常有限。
因此要抓紧时间去写,先启动起来,一句一句写下去,让思路顺着文字去流淌,聚句成段,连段成篇,然后再捋顺调整,也就写出来了。
如果任由大脑玩它的小把戏,再往后事情忙起来、信息多起来,也就错过了日更的契机。
04
#培养四种习惯,收获满满。
日更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时间精力、作息规律,还要一些方法来保证输入、输出,概括起来,我认为下面四个方法起到了积极作用。
01)选好书。
在输入上,就信息源的质量看,帖子不如文章,文章不如书,一般的书不如好书。
想要保持日更的输出不断,输入的可持续性及高质量就不能不保证好。
无论是选择看的书,还是要听的书,坚持好书优先,先做好选书这一关,在源头上确保自己输入的信息足够好,书中的观点、方法或者案例,才会引发自己进一步的思考或转化。
有限的时间精力,是投入到一般的书上,还是投入到好书上,区别还是很大的。
02)勤记录。
养成爱记录的习惯,有利于更快进入写作状态,也能给日更储备素材,可谓一举两得。
不管是记录看书中遇到的好词好句、案例方法,还是说工作生活中遇到的事情,自己的所思所想,都是通过碎片化的方式见缝插针的积累素材。
而且很多时候,灵感突然闪现,也许是一个主题,又或者一个论点,及时记录下来,然后再去慢慢想、找素材,这样就很实用。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现在体会越发深刻。
03)模块化。
读书写作,日日不断,每天有限的时间精力中,无法漫无目的去尝试,去探索行文框架,去摸索写作风格。
可以阶段性的尝试,比如按照季度、半年度或者年度这样的跨度来,不过每天、每周都调整,是很难做到的,而且就输出来看,也不利于形成统一风格,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在写作输出的时候,尽量做到模块化,采取搭积木式的写作,能有效节省时间,提高写作效率。
比如,像听书类的分享,就是简介、笔记、感想三个模块;
比如,像读书类的分享,就是简介、重点、感想三个模块;
比如,像随笔类的分享,就是现象、分析、观点一路顺下来。
有了模块,架构在手,不至于经常在架构上花费过多时间精力,可以把更多的心思放在写作内容上。
04)常复盘。
无复盘,不成长,写作亦然。
日更千天,过程中有很多阶段性的复盘,对于选书、读书、写作、分享,包括自己的日常作息、工作方法、成长模式,都有过复盘。
不仅如此,过程中还专门做了复盘的主题阅读及输出。
通过复盘,才能注意到日常忙忙碌碌中容易忽略的地方,才能看到自己哪里做得好,哪里还有待提高。
没有复盘,那日更多久,都没有意义,就像有的人工作十年跟工作一年没有差别一样。
时间越长,对于读书、写作而言,越要去反思复盘,让自己读得有价值、写得有价值,做对于成长有益处的事,而非单纯业余爱好,当作消遣来对待。
不知不觉写了这么多,也是达成1000天日更后,这一段时间的沉淀,一次系统的梳理。
日更还在继续,期待能遇到更多好书,在自己成长的同时,写出更多好内容,影响到更多人。
以上是今天的分享,希望对你有启发,转发是最好的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