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11日 周三
今天看到一句话:失落感让老人爱钻牛角尖。总结的真好!看来爸爸的执拗也不是空虚来风,只是众多老人的典型且极端的代表。有人问,这些日子你爸消停了?我答:暂时是没动静了。前几天爸爸来电话,问我准备给他接哪里去?我说:我没有接你的打算,你就安心在哪过年吧。爸爸听后说了什么我不知道,就撂了电话。再来电话一律不接,爸爸就不再来电话了。
过了两天老叔来电话说:你爸现在好了,答应在这过年了,情绪也稳定了。现在通知了所有人都不接他电话,他看没人听他指挥了,才乖乖消停了。你们放心吧,他有事我会给你打电话的,咱家这么多亲戚,有车的也有,真有病开车20分钟就到肇东。不用惦念,有吃有喝,你爸想吃啥我就买。在农村还是最好的归宿,去哪也不行。
老叔说的有道理,去哪也不行。看来老人和孩子一样不适惯吗?越依着他,他事越多,索性不理他了,倒好了。从这点看“以顺为孝”说的太肤浅,根本解决不了深层次的家庭问题。
我最喜欢的家庭伦理剧有两部《家产》和《妯娌的三国时代》(还有更好的,只是我没看到),今天我一天没有出门,大搞厨房和卫生间卫生,重点是每一个细节。我现在特别喜欢这种生活模式,一个人在家慢慢地磨磨蹭蹭地做家务,一边用平板追电视剧,精彩之处停下手里的活,专心看,干活不是目的,是不浪费时间的一个借口。
我又回看了电视剧《妯娌的三国时代》,触动还是那么深刻。剪不断理还乱的亲情血缘,让你无语,让你无奈。妯娌之间的微妙关系,有父母在时,通过这条纽带让她们联系紧密。如果老人不在了,妯娌关系还能一如既往来往的一定不多,大多数兄弟关系由于媳妇的存在(或挑拨)也极有可能淡去。
婆婆就曾说过这样的话:我活着你们两家人过年过节都到我这里来聚一聚。等我死了你们有事就走动,没事就自己过自己日子。婆婆高瞻远瞩,看到了问题的实质。结婚后的兄弟情比结婚后的姊妹情差远去了(老人不在了,有的兄弟如同陌路,而姐妹越来越亲)。
设想我家,老公他们哥俩关系不错(主要大哥经济条件好,有大哥样,不和我们计较),但是我猜想等婆婆不在时,也只限于他们哥俩或加上我儿子他们之间来往,至于全家一起走动,不会太多。因为“妯娌”是什么关系?说好听的是一家人,说不好听的,还不如要好的同事关系。婆婆活着我们一起去婆婆家团聚之间都是“客情”,如果没有了这个相见的“理由”,我们还有经常见面的内心需求吗?如果我们想找人聊天旅游,一般人首选是自己的亲姐妹,然后是闺密,至于妯娌表面客客气气就是不错的关系了。
妯娌这个关系在我们“独生子女”时代是淘汰出局了。养老责任虽然是一个人的重了一点,但没有家产争夺的烦恼,没有妯娌之间的较劲,也是一件幸事。看到电视剧里三儿子责任一点不尽,还要大部分家产,还不如没有这个儿子呢省心呢?所以说不是儿子越多养老质量越高,有时可能正好相反。从这点看,一个儿子更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