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七点半被家长从被窝里拉起来塞进汽车座位时,我还刚刚入睡一个多小时。
好在这次说走就走的旅程中,我只是无脑跟游的角色,上车,不过是换了个地方睡觉而已。
再醒来,已经在山里,这里是杭州市临安区西部的清凉镇,离杭州足有126公里。往西不远处就是安徽歙县和绩溪。
印象中,临安是杭州在南宋时的名字,宋高宗南渡后在此地驻跸,地名定为临安,大概是表态我还是要北伐收复中原的,在这里是临时的。
但我查了一下,吃惊地发现我错了,取名临安,并不是因为高宗,而是此地早就有一座临安山。
据旧志记载,临安县建置始于东汉建安十六年(211),那时称临水县。西晋太康元年(280),因境内临安山而更名临安县。
清乾隆《临安县志》载:临安山位于“县西南十八里”,“高一百丈,周二十三里,《太平寰宇记》云:‘县取此山为名’”。
北宋灭亡宋室南迁。建炎三年(1129),杭州为行在所,升杭州为“临安府”。南宋绍兴八年(1138),定都临安府(杭州)。
“杭州”当时称“临安”,有三说:一是寓有“君临即安”之意;二是南宋朝廷感念吴越国王钱镠对杭州的历史功绩,以其故里“临安”为府名;三是南宋偏安江南,有“临时安置”之意。
汽车穿行在清凉山中,我开始认真学习我家家长提前做好的攻略,今天我们要走的是浙西天路,明天走皖浙天路,周三九华山,周四普陀山,周五岱山岛。
家长推荐我看抖音上一个叫刘羽的人的视频,我连看了两遍,刘羽说浙西天路+皖浙天路是江浙沪皖必驾的最美公路。
第一站是石长城剑门景区。
皖浙交界处的天然石长城气贯如虹,绵延数百里,由于水流的长期切割,石长城出现很多豁口,形成一座座形态各异的石门。现在景区内有27座石门,其中最奇特的小石门,宽不到7米,高100多米。
此地的石门,号称“天下第一门”。
石门、石长城与四周的山峰连成一体,将数个村落围在其中,成为一个天然的石城。
石长城剑门景区门票128元,刘羽说没有必要进去。我们在游客中心研究了一下线路,同意刘羽的建议。
图一是我在游客中心隔着玻璃门拍到的石门。图二是我们在路边乱草丛中拍的与剑门同框照,纪念一下到此一游。
浙西天路是华东地区海拔最高的自驾公路,沿路满目美景,碧蓝的天洁白的云,山间有潺潺流过的溪水,偶尔会在路边发现神秘的山洞。
图三这个,路边杂草丛中流出清清的溪水,我们临时停车顺着水流找到了源头的这个大洞,很深,很想走进去看看,终究胆怯,站着听了一会儿泉声就离开了。
第二个景点是太子尖,我们跟着导航到达目的地,此地海拔1557米,太子尖与百丈岭、童公尖并称“浙西三尖”。
据说这里的气温会比平原地区低6℃-10℃,但我们在太阳底下还是感觉很热,只有走进树林深处,才感觉到丝丝清凉。
太子尖景区到底要看什么呢?蓝天白云,还有山下的村落吗?这是开车在路上随处可见的风景。
图四的太子尖驿站显然不算风景,图五的树林里虽然舒服,毕竟没啥特色;图六青山白云之间只有我们一辆汽车停着,倒也有种苍凉豪迈的感觉。
好像太子尖最佳的观景台还要往上攀登一百多米处,我们放弃了登山,开车在路上看到的原生态的青山绿水美丽景色,完胜各个观景平台。
第三个目的地是华光潭和华光潭大桥,华光潭是一座水库,四面青山环绕,山上的绿意映入潭水,绿油油的令人心醉。
图七是建在水库上的华光潭大桥,白虹飞架,是一道非常养眼的一道美丽风景。
我家家长是八十年代东南大学全日制的桥梁专业硕士研究生,他说这座华光潭大桥是系杆拱桥。
什么?这是拱桥吗?我以为拱桥都是赵州桥那样的,拱在桥面下,眼前的这座白色飞虹,那个拱明明在空中,用弦索生生地拉起了桥面。顾形思义,不应该是斜拉桥或者竖拉桥吗?
桥梁专家不再细说,我只好百度。
系杆拱桥作为拱桥家族中的一员,是一种集拱与梁的优点于一身的桥型,它将拱与梁两种基本结构形式组合在一起,共同承受荷载,充分发挥梁受弯、拱受压的结构性能和组合作用,拱端的水平推力用拉杆承受,使拱端支座不产生水平推力。
似懂非懂,但对比图片,眼前的华光潭大桥确实是系杆拱桥无疑。
今天最后一站是岛石镇株川村,这个古村落有著名的石板屋。看图八的老房子顶上铺的都是石头薄板,别有风味。
株川村石板屋始于清代早期,距今有300多年历史,目前尚存50余栋,它们统一坐北朝南,依山而建、呈环弧状阶梯分布。这些古民居高两层,间隔不过两三米,每栋的墙体虽有白墙、黄泥墙、砖泥墙之分,但屋顶统一铺设了黑色石板,如鱼鳞层层相叠,登高而望,颇为壮观。
岛石镇号称“山核桃第一镇”,正是山核桃收获季,到处都是山核桃,图九是株川村里人家场地上堆着的刚收获还没脱壳的山核桃。
在株川村一家农户买了半斤山核桃仁,而岛石镇上的一家超市老板娘笑说真正的新货还要过一周才能有。
夜宿岛石镇,镇上最贵的房间100元,小饭店都关门去收山核桃了。
总算找到一家饭店开着门,点了一份番茄炒蛋一份炒青菜,籼米饭难以下咽。
简陋的街景和住宿,仿佛穿越到了八十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