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参加了华东六省一市的语文教学观摩研讨课。收获良多,经常自嘲,我是教数学的科学老师,教科学的体育老师,教体育的美术老师,教美术的校本老师,教校本的写字老师,教写字的班主任。最后我问我自己"你是谁?"。我也不懂。不过我想,不管是什么学科,我们终究是教人的老师。我们的目的该是育人吧。诸多学科其实都是有共通点的。
今天有一个老师上一年级下册部编《我是一只虫子》,讲到月肉旁,出现了两张图,一张是小昆虫的身体结构图,还有一张是人体结构图。一下子让我想到了两节科学课。三年级上册《蚂蚁》这一课,通过对那蚂蚁的观察介绍昆虫的身体结构,蚂蚁的头,胸,腹,触角和足。然后再联想起一年级下册有一节画蚂蚁的美术课,你会发现很少有小朋友能把蚂蚁画对,蚂蚁有几对足,和足的位置究竟该放在哪里?小朋友几乎不懂。他们没学过吗?其实一年级下册科学课《观察校园里的动物》应该已经打下了很好的铺垫。
记得去年在上一年级的科学课《起点和终点》,整个单元从比较,测量,标准单位的确定让学生亲身经历了尺子的制作过程。当时,正在教二年级数学厘米,米的认识以及测量。就在想,我的孩子们如果经历过一年级科学课经历尺子的制作过程,二年级的数学乃至后面关于测量的学习又会有什么样的体验?我需要一年里的科学老师给孩子怎样的体验呢?
二年级没有科学课,所以很不幸的变成了以为没有科学课的老师。在一节体育课上,一个小朋友捡到一片树叶,问我那是什么树的树叶。我说仅仅看树叶,我是判断不出来的,你得去找到树叶的妈妈。于是两三个,四五个,七八个小朋友仔细观察树叶的纹路,寻找树叶的妈妈。于是又有新发现,树叶上有几个洞?是谁留下来的呢?寻找小动物之旅又展开了。第二天,小朋友收集了一堆资料,比如毛毛虫的血是蓝色的,公的蚊子不咬人等等……一堆跃跃欲试,等着去操场验证一番。然后验证着验证着,发现了一颗不明生物,好像灵芝,好像树皮。好的,轮流带回家研究,最后,它会跟着最了解它的人走。开启菌类的探究之旅。
科学课好像可以在数学课中,也可以在语文课中,还可以在美术课中,体育课中。孩子会想尽一切办法去探究自己想要探究。可是,孩子明明是想学的,为什么又厌学呢?我不禁问自己。可能也是我要思考很久的问题。
最后,做点摘抄
• 好的教育应该做三件事:第一,让孩子找到真善美的生命的印记,不轻易跟随时尚流行,让生命越积越厚,永不退流行、永不浪费、永不归零。第二,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唯一。努力发现孩子的天赋 ,让孩子天赋和能力被发现,被持续地支持,最终得到自由,走向自主学习、自我实现之路;家庭是孩子第一个老师,第一所学校,决定一个好的家庭教育的是家长的视野、眼界和心量。
• 如果把教育比作左右手,左手是人文知识、是考试会考、看得见、可量化、可计算的;右手是经验知识,是看不见的、不可量化的,比如爱,和平、幽默、热情、跌倒会爬起来的意志力、诚实、踏实、美的欣赏的能力。如果让二者像搅麻花一样,那就叫做“全人教育”。而当下的社会,左手好比大象腿,右手就像牙签。
• 什么是起跑点?我认为是一个人发现自己的天赋,并让自己的天赋得到自由的那一天就叫做起跑点。
• 学校是教人的,只有人可以教育人,知识本身不能教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