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渭,字文长,他的字非常出名,以至于很多人就直接称呼他为徐文长。他的这幅墨葡萄图我非常喜欢,上面有题诗一首:
“半生落魄已成翁,
独立书斋啸晚风。
笔底明珠无处卖,
闲抛闲掷野藤中。”
明清有的文人精神状态上有点癫狂的气质,比如唐寅、比如八大山人等等。这种精神从《论语》的楚狂接舆就开始存在在文人的精神内核里,孔子也说过“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积极入世的背后,如果没有办法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就极容易产生这种情绪,比如李白的“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苏轼的“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等等。诗人总是理想化的,读书读得多,多少有点脱离现实,而现实多半在他们眼里是十分不堪的,实现自己的价值、改变现实又是极为不容易的。和光同尘、与浊世同流是绝大多数人的选择。鲁迅说“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然而事实是,也许醒来的并不仅仅是鲁迅说的这个人,这个人也可以是别人,是旁边装睡的任何一个人。也许是有人醒了发现什么也做不了又继续睡了。你永远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
话锋转正,徐渭此诗作于晚年,从“已成翁”就可以看出来。人间最美是“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最无奈是“此翁头白真可怜,伊惜红颜美少年”,年纪一大把了,头发稀了,胡子白了,耳朵聋了,眼睛花了,手脚不利索了,然而只能在一个小小的书斋里存身。“几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就是他晚年的写照。啸是古代诗人喜欢的一个词,一个动作,阮籍自命深谙此道,但在苏门山人的长啸之下也自认不如。“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一个人落寞至此,只能在晚风中独自长啸。风声杂着长啸声,这世间竟无一人可与相和!这是多么的寂寞!
《论语》有言: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孔子将自己的才华比喻成美玉,要等到有识货的人来才卖,借此就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实现自己的“道”,实现天下大同。后世文人与他一样,却也一代又一代地重蹈他的覆辙。徐渭自己的才华无人赏识,只好将它胡乱地抛洒在葡萄的野藤里。
徐渭是真没有人找他来买画买诗吗?其实也不尽然。徐渭曾经在胡宗宪的手下当过幕僚,后来胡宗宪入狱,徐渭忧惧自杀多次未成,有一次还误杀了他的妻子。这种情况下的徐渭精神状态早就已经不正常了。《庄子》中推崇“畸人”,也就是书中写了很多因病而身型变形,变得丑陋怪异的人,庄子对他们都是持正面的赞美的态度。这种思想也影响到后来的文人,流风到今,就产生了一堆不得志的、精神上的“畸人”。这些文人往往又推崇魏晋风度,佯狂是常有的事。越名教而返自然,名教被人利用以致面目全非,所以这些人就会以反名教的姿态出现,其实他们内心最信仰名教,只是不愿与假名教同流而已。徐渭晚年,声名已经很响了,找他的富人也有不少,不过都是些叶公好龙之徒,他们是真正无法理解他的,所以徐渭总是将这些人拒绝,独自待在自己的小破屋里。在“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的后世很多人看来,一定是无法理解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