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觉得忙,又觉得没做什么;嘴上说喜欢读书,可从头到尾读一本书的时候很少,东看西看,更不要说静静思考;想用心研究教学,用心研究学生,结果心没放在这里。初心已模糊,我心不安静。
昨天以记录的方式,列出自己做了什么、从几点到几点的清单,看看到底谁动了我的时间?由于有记录的压力,逼着自己减少浏览网页的次数,除非查阅资料,否则不看无关信息。手机动的频率也少了很多,除非有留言的提示音。一天下来,完成的工作量是:校对完自己负责的三个专题的稿件、整理伙伴五个专题的稿件,改了150份试卷,读了20页书,早晚运动共计1.5小时。午睡正常,没熬夜,睡眠充足,正常起床。
谁动了我的时间?昨天行动给出的答案是这样的:
一、我的观念:我看不见时间,时间也看不见我,彼此熟视无睹。
流传着这样一道励志公式:(1+1%)的365次方=37.7834。在学生看来,这道公式有着独特的含义:现有的学习水平为“1”,如果每天在这个基础上多努力1%,获得的就是“1+1%”。一年365天,如果每天坚持这么做,也就是“1+1%”的365次方,一年下来的收获就会从原来的1增长到37.7834。
同样也有一条“消志公式”:(1-1%)的365次方=0.0255。也就是说,如果每天懈怠一点点、少做一点点,那么一年下来,成绩就会从原来的1,缩水到可怜的0.0255。
从表面看,(1+1%)与(1-1%)的差距并不大,但是,随着天长日久的演化,这两个数字带来的结果却有天壤之别。算算看,37.7834÷0.0255=1481.57。这就意味着,多做一点所取得的成就,将是少做一点的上千倍。如此巨大的差距,令人震惊,更加令人深思。
自我反思:看见时间,珍惜时间,每天爱它一点点。
二、我的习惯:我挥洒时间,时间更潇洒,结果两手空空。
打开电脑,没有很好的定力,看到跳出来的新闻,尤其是八卦类的,一旦点开,不知不觉就会几十分钟看下去。看完之后,吧嗒吧嗒嘴,无味也无趣,但看的时候眼球却不受控制。标题党很厉害,总能勾起我的好奇心,明知道是套路,结果自己还钻进去。
手机占用的时间不少。我朋友圈里学生多,做微商的也多,点看大多数都是商业广告,所以浏览朋友圈的速度是很快的,有些时候不太看。对于圈里的微商,大多数没有屏蔽,接受这种存在方式。无论是学生,还是亲朋,都在凭劳动赚钱,应该鼓励和点赞。手机占用时间的是关注的公众号,看了很多,不成体系,没有积累,没有反思,很杂很乱,最后很空。
做事随性,缺乏计划,如读书,买了很多,但不是一本本读,而是四处翻看,最后等于什么都没看。与其四处打井,不如集中精力挖深一口井,自然会有清水溢出。
自我反思:懂得取舍,学会选择,做事单一、专注,做一点就有点成果。
三、我的情绪:现在情绪稳定,却缺乏激情和热情。
情绪不稳会影响健康。上个月体检,我还是保持健康状态,一方面和我坚持锻炼有关系,另一方面是和情绪稳定有关系。喜悲得失生死都看的很淡,也许正是这种淡然,让我更喜欢慢慢地看天空、看云朵、看草木,然后慢慢闲走。喜欢“岁月虽增,但不催老”的境界,还没到落幕的时候,对世界对生活要保持一份惊奇和欣喜,让自己有能力涉足新领域、接受新事物。
自我反思:情绪保持稳定,但稳定中有热情。
很幸运结识一些思想和行为都很优秀的人,见贤思齐,慢慢来做。时间很贵,不能再随便拱手还给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