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保自己真的在读书,而不是把书摆在架子上吃灰。真正光荣的应该是亲身去体验书中的喜怒哀乐,而不是把藏书当成什么荣誉勋章。
毫无偏差地膝盖中箭了……因为想起自己书架上几乎还有一半的书没看……
在刚刚过去的双十一,大家有没有买书呢?今天的文章可能会提醒你,是不是只顾着囤书,而忘记了真正重要的读书了?
1
读者人群中有一种相当普遍的幻想,即有朝一日能够拥有“理想的”图书室。在这些白日梦中,《美女与野兽》中贝尔的图书室堪称终极版本:从地板一直通到天花板的书架,数之不尽的书籍,以及一个用来取书的滑动梯子。
然而,大量囤书从什么时候开始成了很多人阅读生活的最终目标?
到底是因为我们小时候看了《美女与野兽》念念不忘,还是有什么心理作用?我之前撰文讨论过自己摆脱书籍的经历,其中讲了我是如何从囤书转向读书。我以前经常思考,是什么促使我想要买下一本全新的精装书,而不是到图书馆去借,尤其考虑到我的书架非常小。事实证明,我这种囤书癖背后的一些动机是很多人共有的。
根据心理学家克里斯蒂安·贾瑞特(Christian Jarrett)发表在《卫报》上的一篇文章,囤积癖背后存在着多种心理动机,包括喜爱、焦虑和欲念。当然,有些理论指出了囤积的快乐所在:搜寻时的激动,以及与其他人分享藏品时的兴奋。
毕竟,对读者人群来说,大多人都喜欢窥视其他人的书架和待读书目,急切地想知道别人都在阅读什么,并看到喜爱的书籍摆在靠近自己的地方。
2
不过,很多心理学家也看到了囤积癖的黑暗面,认为它是“缺啥囤啥”,而并非是为我们的生活增加价值。举例来说,贾瑞特在其文章中提到了“禀赋效应”(endowment effect)以及“存在焦虑”(existential anxiety)。
前者是指当我们拥有某件物品时,我们对它的价值评估往往要高于没有它的时候;后者则会导致我们收集符号物作为自身身份的延伸,让自己在死后仍然可以长存。
文化历史学家菲利普·布洛姆(Philipp Blom)著有《拥有和占用:关于收藏和收藏家的私密历史》(To Have and To Hold: An Intimate History of Collectors and Collecting)一书,他在《纽约时报》上撰文指出,我们囤积自己不需要的东西是因为,“这些囤积物品已经摆脱了它们原有的功能,变成了图腾和恋物情结。”
虽然布洛姆主要指的是独一无二的特殊藏品,但我们不难看到这在我们的囤书生涯中也有所反映:签名书,限量版封面,以及各种各样囤书者希望拥有的特别东西。
3
当然,作为一名读者,你可能认为囤书癖并不能用这种理论进行解释,你可能觉得自己买书是因为你想读书,并非因为什么存在危机;好吧,你想的可能都没有错。
但当我们去看一看网上的读者社区,尤其是Bookstagram和BookTube,我们就能看到,在书评、读后感和社区交流之外,很多人都在晒自己囤的书、买书的订单以及长长的愿望清单。我们很容易陷入一种误区,即认为囤书等于读书。
而且,事实证明,社交媒体在刺激我们消费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对千禧世代(1980-2000年出生的一代)来说。
根据《福布斯》的一篇报道,有这么一些数据:
千禧世代中有47%的人表示,他们的购买决定受到了社交媒体的影响。
对于那些把社交媒体融入购物流程的消费者,他们花更多钱购物的可能性是一般人的4倍。
当他们使用社交媒体做出购物决定时,他们最终掏钱的可能性也要比自己不使用社交媒体时高出29%。”
所以,显而易见的是,社交媒体让很多人购物欲高涨。同时结合一些人利用囤积物品(比如衣服、化妆品和书籍)来巩固自身身份和自我价值的心理意识,我们很容易看到,有些人(比如我)在“成为一名读者”和“购买大量书籍”之间画上了等号,没有对真正去读书多加考虑。
4
如果你觉得自己也属于这种人,你能做些什么呢?这个嘛,看起来很多读者已经在努力摆脱这种消费主义文化,至少是在读书这件事情上。
如今,我们看到一些人在囤书,但也看到一些人在断舍离,这不仅是因为人们在试着过上更简单的生活,更在于他们开始把读书的重要性置于囤书之上。
根据皮尤研究中心提供的数据,在美国人当中,千禧世代使用公共图书馆的可能性最高——在18-35岁人群中,53%的人每年至少会去一次图书馆。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完全停止购买书籍。支持实体书店和书商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那些独立书店。但是,当涉及到作为读者的个人生活,我本人更加看重的是确保自己真的在读书,而不是把书摆在架子上吃灰。真正光荣的应该是亲身去体验书中的喜怒哀乐,而不是把藏书当成什么荣誉勋章。
毕竟,我每读一本书都可以在Goodreads年度阅读挑战赛中记上一笔,不管我是否拥有那本书……现在,那些我买回家的书,或者是从亲友那里获赠的书,它们对我的意义变得更大了:
因为它们是经过精心编排的书目的组成部分,它们改变了我的生活,它们的故事和人物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让我想要以实体书的形式保存它们,这样的囤书才是真正让我引以为傲的。
编译:何无鱼
作者:KERRI JAREMA
本文编译自Bustle,仅用于学习和交流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