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Nino同学听了喜马拉雅的《耶鲁大学陈志武教授的金融课》后,每天给我普及金融学知识,我也顺手在百度阅读下载了陈志武老师的两本书《非理性亢奋》与《中国人为什么勤劳而不富有》,虽然文章大部分内容是陈老师2007年前所写,但是相关理论和分析到现在仍然非常适用。陈老师这本书对我最深的启发是逻辑清晰地阐释了股权、产权保护、法治、金融创新、消费预期之间的关系?陈老师用几个问题把之前对我来说是“珠子”的一些概念串在一起了。
一、从“无商不富”到“无股权不大富”?
俗话说,“无商不富”。这话说得有道理,只是传统的“商”最多只能带来小富。现在是“无股权不富”,至少是无股权难以“大富”。
差别在哪里呢?
传统商业都是以制造产品、卖产品、卖服务来赚当前的钱为特点,这样你得一天一天地去赚、去积累,但毕竟人的实际生命有限,每天的买卖赚得再多,一辈子就只有这么多天。
但是,股权价格是未来无限多年的利润预期的总贴现值,拥有这家公司的股权就等于拥有了这种未来无限多年收入流的权利。这就是为什么靠股权赚钱远比靠传统商业利润赚钱来得快、财富规模来得大的原因!
1、公司如何获得“无限”生命?
一家公司的管理是否能足够职业化、非人格化,决定了公司的寿命是否能超过创始人的生理寿命,并“无限地”活下去。如果公司的管理不能与创始人、主要股东的自然人格脱离开,如果公司的利益和股东的私人利益不能分开、公司没有独立的“法人”人格,这家企业就没有自身的独立生命,顶多是自然人为了小打小闹的短期生意而设,企业的生命跟创始人的生理寿命捆绑在一起。
靠股权致富而不是靠今天卖产品致富的第一要素是:公司具有独立于自然人的无限“法人”生命,这是股权价值等于未来无限多年利润流的贴现总值的前提,否则股权不值钱!只有企业有长久生命力,“股权致富”才有基础。
2、股权与法治的关系?
企业的股权作为一种长期产权是否能得到保护,就成为极为关键的下一个问题。如果产权(特别是无限长久的产权)的所有者得不到保护,或者产权的界定根本就不明晰,那么不管公司的生命有多长,其股权还是难以有交易市场,至少没有人愿意出高价,也不会有“股权致富”的通道。所谓“无恒产者无恒心”,没有产权保护,自然没有人去相信公司无限生命的价值!
3、股权与监管、宪政权利关系?
除了公司能长久生存、产权无限期受到保护外,股权的交易市场必须足够广泛,交易成本必须足够低、交易量足够大,否则,股权没有流动性,价值也不会太高,“无股权不大富”就难以成立。这就再次涉及法治、监管、宪政权力制衡的问题。
二、金融与财富
1、中美人民消费观差异
中国人:消费预算根据当前及过去到手的收入来花钱,不敢提前消费未来的收入。
美国人:消费预算根据“收入流”+“财富存量的增值”来花钱
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别呢?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中国的土地价值、房产以及其他资产价值不是也升值了吗?为什么中国人不能更有信心地消费呢?答案在于三方面:所有制、金融发达程度和市场化程度。
2、造成差异的原因分析
陈志武老师认为有三个原因:
第一、所有制,美国的企业、土地都是私有的,科技进步给企业价值带来的利益会直接反映到众多家庭的消费预算上。中国却不然,中国许多企业还是国有的,中石油、中国电信、宝钢等企业的价值是上涨还是下跌,利润是100亿元还是1 000亿元,对中国家庭的财富感没有影响。实际上,由于这些大型国有企业靠垄断增收,它们的赢利越多,意味着老百姓为垄断支付的就越多,对老百姓的开支预算是负效果,不是正效果。
第二、金融发达程度,在美国,人力资本可以提前变现,各种资产可以通过证券金融流通起来,购买大企业股票可以分享企业成长红利。而且,陈志武老师也认为,面对大企业赢家通吃的局面,股份的证券化交易是缓和贫富悬殊的一种方式,给中产阶级在收入上有“与时俱进”的机会。
第三、市场化程度(决定资产流通程度),在美国,不仅什么资产都可以自由买卖,而且都有很活跃的交易市场,许多种资产的流通性都接近现金。在中国,虽然农民和其他人现在可以转让、购买某些土地的使用权,但其交易范围严格受限,交易程序和手续非常漫长。乡镇与农村的房产基本没有被商品化、市场化,其交易市场基本不存在,并且也不能被用做抵押物到银行贷款。因此,这些资产都缺乏变现途径,是死财富,这就大大抑制了乡镇与农村的消费需求。在大中城市,虽然商品房市场越来越火热,但时下要求进一步限制房产交易的呼声很强,要求加强管制,增加交易税和房产税,为交易设置各种障碍。如果真的这样,那必然把中国目前最具流通性的资产又变成死资产,割断消费跟这部分财富的联系,压低城市的消费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