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关于一个人怎么怎么的付出,又怎么怎么的凄惨等等类似的声音。比如有些为人妻者,在家相夫教子,家务、卫生、孩子教育等事情一人包揽,年复一年,可是结果却是老公的出轨或者是婆婆的谩骂、得不到认可等;再者,有些人在单位里,起早贪黑,加班加点,能力出众,业务不断,却总感觉忙的忙死,闲的闲死,看见同事天天跟没事似的,常常感叹能力越强事情越多,可是最后轮到晋升或者加薪的时刻,却发现与自己无缘。续者,有些人为了朋友可真算是两肋插刀,大忙小忙,尽心尽力,唯友者为尊,可是最后朋友不但不领情,还没好脸色,最终弄的不相往来。我记得曾经有一个个案,从结婚的当天起,就尽心尽责,操持家务,料理大小事宜,“自己必须当好一个媳妇”,对待公婆也胜过于自己的父母。有什么事情都是自己忍着,对待家族里的人也都是有忙尽力帮,七大姑八大姨的付出。而最终自己却得不到任何人的口碑,甚至总是把她当成一个外人。结果十几年的付出等来的却是孩子叛逆,老公外遇,亲人远疏。无能为力、绝望之下的抑郁,让自己走进了自我成长之路。
这样一些帮助别人却得不到好的事情,甚至有时遭受到背叛等等。很多人都有过此类经历,有些人是在家族亲人之间,有些人是在职场中,有些人是在朋友之间,有些是在同学里,都是自己很尽心尽力的做着各种事情,可是结果却不尽人意,甚至是遭到诋毁。这种现象可以简单的解释为“吃力不讨好”。
对于这种想现象,浅析存在两个方面的原因。一个是在我们帮助别人时,自己内在的起心动念,也就是深层的意图自己未发现,而这个意图才是真正我们帮助别人的原因,必然感召相关联的“果相事件”给我们自身。而这个意图不是大脑能想到的,不然也就不会发生后来之事。
另外一方面,从心理角度剖析,深层的讲,没有人会自愿地和愉快地处于被他人帮助的地位,因为被帮助意味着自己的无能、弱小和卑微。然而在人的内心世界,有一种天然的追求平等、甚至追求卓越的力量,在被帮助的时候,这种力量就被隐藏在内心深处,并最终演变成一种对助人者的敌意。在生命五大关系里凸显无疑。
由于人们内在的匮乏与缺失,导致喜欢在外寻求一种补偿感的慰藉。换个角度譬如说,人们虽然往往对别人的不幸格外感兴趣,甚至是同情,但仅仅是听风就是雨,流于表面;人们更加关注他人不断的更加新鲜的不幸,从而填补自己生活中的失衡与缺憾。重复一下,填补自己生活中的失衡与缺憾。
我们太喜欢用自己主观的想法去评估或介入某些事件当中,然后才让自己卷入事件的黑洞里困在其中,失去客观,并且造成伤害,所以诸如此刻的我们千万不要急着去做任何介入或干涉某些事情,也许目前在替別人在着急,也许自己认为可以改变一切,也许己经看不惯某些事件的发生,但是无论如何都请先保持安静、冷静,先去尊重这些人、事、物的存在,尊重别人的选择……然后才能智慧的处理问题。
禅宗有一个故事,讲述的是一个乞丐一路沿街乞讨来到一座寺庙,向禅师乞讨银子,禅师指着门前的一堆破砖对乞丐说,“施主帮我把这堆砖搬到后院去吧”。乞丐非常尴尬,生气的说,“你没有看到我已经残废了吗?只有一只手怎么搬呢?不愿给就不给,何必捉弄羞辱我呢?”
禅师随即用一只手搬起了一块砖送到了后院,然后对乞丐说,“我能做到,施主为何不能呢?”乞丐没再说什么,用一只手搬起砖来,几个小时后,砖搬完,禅师递给了他一些银子,乞丐接过感激的说,谢谢你,大师。
禅师说,不用谢我,这是施主自己用劳动所得。
过了一段时间,又有一个乞丐来寺院乞讨,禅师把他带到屋后,同样指着砖对他说,把这堆砖搬到屋前我就给施主银子。但是这位双手健全的乞丐狠狠的瞪了一眼,转身走了。
弟子不解的问,“师傅,这砖到底你是想放在屋前还是屋后呢?”
禅师:“屋前、屋后是一样的,可动手搬与不搬却大有不同。”
多年以后,一个穿着体面的商人,只有一只手,来拜访禅师,感恩当年的再造之恩。
有时候,我们处处帮助别人的心来自于我们内在的无力,来自于我们自己的外求心理。这种总想着别人来施舍的的想法,是很难找到自己的生命价值的,更别说实现自己的理想。
帮,其实是一种大智慧。
也许我们要的只是陪伴,有爱的、智慧的陪伴,陪伴最终唤醒的是自我成长的力量。因为我们终究都是平等的,无二无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