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先后出过《虫亦有声》和《草木有情》2本书,50多万字的量。前本书印过2次,2500本,卖完了,还有人想要;新出的书也走了十之八九。许多人喜欢我的书,给出的理由是我写得“特别真”。因为真而有感,而喜欢,而着迷,是我没想到的。梨城有位女士从同事那里见到我的书(以及书的扉页上留的我的电话),看了几篇,急切地打电话要买。有位先生书带回家,竟一夜没睡,将整本书看完了(书是由各自独立的百余短篇组成)。真实,真实地反映生活,本是文学类作品的基本要求,进而演绎成作品的魅力所在,这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深究的问题。
然而,让我心里有时发虚的是,我的作品里也有虚假的地方——起码有一篇游记——《伊吾小城的月亮》是这样。只是不知道有没有读者朋友发现。当时感觉这篇游记文字和意境都很美,2011年9月在报上发表,2012年8月又收在《虫亦有声》里腆着脸来面世。两次发的时候都没感觉有什么不妥的地方,后来发现了,却木已成舟,无可挽回了。出书是妄想流芳百世的,结果却可能遗臭万年,这让我的心里自然是悔恨交加,恨不能将自己枪毙一回。
毫不夸张地说,真实是文学作品的生命,没了真实,就没了文学作品的生命力。哪怕作品里只有一处细节失真,那整个作品也会因此而大为逊色甚至一败涂地。即使是小说类等允许虚构的作品,那也需要严格遵循生活真实的因果逻辑,不能容忍随意抒写和胡乱编排的。
我写的《伊吾小城的月亮》,有关的段落是这样的:(小城)夹在一条宽不过百余米的小山沟里,长向的街道只有两三条,人口3000。几十栋楼房,大多是两三层四五层,最高的一栋是县府的六层楼。没有大的超市。来往车辆少,没有出租车。夜晚的伊吾,自是异常的安祥宁静,没有丝毫的喧嚣与杂音,睡眠感受着少有的香甜。错在哪儿呢?错就错在“睡眠感受着少有的香甜”这句话上。真实的情形是,那天夜里我并没有睡好,几乎是没怎么睡着。写的时候,我以为我没睡好是我自身的其他的原因,在这样安静的环境下一般是应该睡好的。于是我颠倒是非,说我的“睡眠感受着少有的香甜”。后来,我无意中遭遇了网上的一段资料,说适量的噪音是保证人睡好的必备条件,在过于安静的环境下人是难以深度入眠的。我这才明白,我那晚没睡好才是正常的情形。何况我长期睡在多噪音的城市,突然下榻异常安静的天外小城,怎么会一下适应得了呢?所谓呼吸惯了雾霾再呼吸新鲜空气会“中毒”,“ 道理”是一样的啊。
我文字里的虚假虽然并非出自故意,但起码也是自作聪明或知识欠缺所致,对整篇文章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损害和永远的负面影响。读者明辨还好,若是相信了我,那就更是谬种流传,害人不浅的。
写作是需要有认真的态度的,不可以敷衍了事,也不可以想当然。这是对读者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尊重。我对我以往文字中出现的虚假败笔,向我曾经的读者朋友和可能的未来的读者朋友,表示我由衷的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