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自己的“狠”,逼出了两篇“优”
我有时,常常为自己没有智慧的惩罚学生的手段而苦恼,有时又常常因自己的心慈手软达不到所要的效果而郁闷。
比如新课预习,读课文,解决生字词,每次总有部分同学不去做,罚他们抄吧,总觉得浪费时间,不如让他们补上,但补上又觉得对其他按时完成作业不公平,“我不按时完成作业补上不就行了吗?”
罚他们抄,多少度的把握既能让他们知道预习的重要性,也能知道不按时完成作业的后果?
哎,真令人头疼。
几周前的周二晚自习,布置作业,预习《木兰诗》,在书上试着疏通文意,重要的词句意思可以写下来,不理解的词句就在文中打个问号,总而言之要有预习的痕迹。
放学前,检查预习,竟有10多个人书本上干干净净,一处预习的痕迹都没有。
我有些生气,随即抛出来一句,“不预习的那就把注释抄5遍!周五之前完成。”
其实我内心也不喜欢这样的惩罚,学生也不喜欢这样的抄写,但你不按时完成作业,总得有惩罚。
第二天,上新课,提问,不预习的同学在翻译上就有了困难。
我提醒他们,惩罚的作业要按时在周五放学前完成,但又怕太多造成他们的负面情绪太重,(哎,当老师的苦一言难尽)
我补充了一个选项,周末看《花木兰》电影,可以写个影评,或是对中国古代女性形象探究,比如焦仲卿罗敷等。(其实我还可以布置分享电影,看电影的情节做了哪些补充,跟课文不一样的地方)
有学生当时举手,要选择影评,还有的是古代女性形象探究。
第二周,他们经过周末时间的准备,利用午间时光20分钟的时间进行展示。
有学生分享迪士尼版的《花木兰》电影,只是情节对课文进行了改编,木兰年迈的父亲被征召上战场。担心父亲安危的花木兰,决定在午夜时分偷走父亲的军帖和宝剑,割去长发,穿上父亲的盔甲,假扮成男子,代替父亲从军。
木须龙作为她的守护神,时刻提醒她并保护她。在木须龙的帮助下,花木兰努力适应军队生活,并通过自己的坚持和毅力,成功通过了各种艰苦的训练和考验,成为军中不可或缺的一员。
电影版的《花木兰》比课文好看多了,有学生说。
改编的故事有了一些张力,又加入了一些让木兰女儿身不被识破并能圆得上去的理由,好看源于故事。
我暗自为自己布置的这项作业窃喜。
还有三个学生,没来得及分享。
清明假期期间,我还在群里艾特三个学生。
想着他们有了充分的时间准备,一定会带来惊喜。
周二午间时光,我就把这20分钟交给这三个同学,一个人5分钟时间也够了。
我先让小郑同学分享,他扭扭捏捏,犹抱琵琶半遮面,足足有2分钟,他才迟迟上台。
高高个子的他“佝偻”着,一直看着我,嗫嚅道:“我…没有ppt”,我说,没做也可以讲的。
他就站在讲台的角落课桌前,眼睁睁看着我,目光里都是害羞和不自信,他到底一句话没说出来,最后憋了一句“老师……我没搞。”
天!竟然没做!
我让下一个小刘上来,其他学生跟着起哄,齐声喊道“佳哥…佳哥…佳哥…”
在学生的节奏感的喊叫中,他慢蹭蹭起身,脸上充满了难为情,站在台上,似乎没有要说的意思。
同样,他也没搞。
第三个,一样的。
20分钟就这样在他们的磨磨蹭蹭吞吞吐吐嗫嗫嚅嚅中流逝了。
我一边为20分钟的时间流逝而惋惜,一边又为他们隔了那么长时间准备的并且自己选择的事情而不做的不靠谱而生气。
我问,你们说,怎么收场?
他们依然一语不发。
那我说,你们把今天这件事的前因后果及过程还有心理变化写下来,不少于1000字。
小郑,完成了,就是那个他说我写在了纸上,但我不敢说也不敢读,吞吐半天就为这个?
他的作文里从侥幸到蒙混过关到盼望老师能把这次任务忘了的忐忑到现在的“社死”现场,心理描写细致(明天贴文)而又真实。
这是一篇写心理变化的优秀急事作文,我让他打成电子档发给我。
另一个作文困难户,连考试有时也只写一段的小刘,竟然写了一千字,里面还有好些金句。
天,我用自己的强劲和死磕硬生生逼出了两篇优秀作文。
不知他们在周五放学,别的同学能顺利回家,而他们需要补完1500字才能离开时,心里是种什么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