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焦点团队】李娟丽中二十/焦点分享235天/2020.07.25/周六/583.584.585.586
一、第三期约练挑战第二周(21.22.23.24
1、咨询50分,讨论半小时,大家意犹未尽,收获满满的喜悦,家常的感觉越来越喜欢。
关系:有关系就没关系,所以关系建立是第一步。
共情:咨询师的最基本必备。确认知觉:确认来访者的感受,不要想当然,引发来访者本人思考问题。
沉默:不随意打断思考,也许就会找到新的突破。
资源:来访者在话语间不经意的一句话,及时抓住,加以利用。
初心:很多人在开始学习一段时间就已经忘记了自己的初心,所以导致想停下来,回看初心,保持清醒不变,我们就会走的更稳,更踏实。
摘录感悟笔记原文:
咨询师给我留下了作业,让我思考,写出来分享,其实最近每天都在写分享,有时候不知道写什么,就记流水账,突然留下了作业,我真的不知如何下手。就对咨询过程及个人感受写出来吧。整个咨询过程发现咨询师老师一直贴着我走,我说到那里老师都会共情到我,首先在我表达了我最近的不好状态时,咨询师使用了一般化技巧来回复我,说到你的这些问题是每个人在每个阶段都会出现的啊,我也有过,这很正常,让我一下子感觉出院问题不是的原因,是正常现象。其次我是属于思想很不集中的一个人,在跟老师聊的时候也是有一搭没一搭,左一句又一句,但是咨询师没有因为我的表达而焦虑,不耐烦,反而抓住某个关键字,让我多说一点,不得不让我有更多的思考。在咨询过程中有两次停顿,说实话我心理有点怕,为什么我说完之后老师不说话,我心理无数个问号,最后结束讨论的时候说到,老师说因为他感觉我在思考,其实我当时我已经说完了,不知道说啥,不过老师的停顿也让我多了其他方面考虑问题。最后结束时老师给了我整个咨询过程中的反馈,还留了作业,这是与其他老师咨询不一样的地方。反馈也是对整个过程进行重新梳理及赋能的过程。 观察员老师也很资深,最后讨论环节让我看到了其他很多不一样的面向,多多学习。
2、一场不一样的咨询,探索自我,很大的议题,可以一起尝试看看。
咨询关键词:好奇、陪伴、共情、赞美。知识渊博,社会责任心,有爱有温暖,善于思考。少想多干,刻意压制,事不过三,做到多少效果如何不知道,但有十分愿意尝试的心很可贵。总结几点:
一个感动:可以说真话吗?
一个行动:尝试记录下来。
一个收获:走出森林,走一条直直的路。
一个思考:接下来考虑想要的是什么?
一个心情:晴好。
3、曲曲折折的约练,yy突然不能说话,折腾半天无果,只好重新约,倒也没有多大的耽误。继续约练,在Box1—10中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思考,关于挑战者和咨询师的互动,非常值得再次深入的探究和讨论,此处无数惊叹,省略无数字。不管什么样的学习方式,什么样的体验有收获就好。
4、Box1—5的练习,重温焦点解决对话的态度,感受到来访者在乙版中越来约有力量,语气语调明朗顺畅。焦虑只是一个外壳,像薄冰,一旦被接纳很快就会化掉,焦虑的背后是一个正向的期待。语言的面相很重要,给了我们很多启示,在生活中还是要多练习使用模版问句,继续摘录:
原来你是……
难怪你会……
是的……而且
我了解到……
我同意你说的……
我不太确定,如果你去做……是否会比较好,你觉得呢?
二、读书讨论摘录:
1、《建构解决之道—焦点解决短期治疗》
跟读从焦点解决基本精神开始:
基于建构解决之道,而非问题解决。看中当事人所欲未来。被鼓励去增加现今有效行为出现的比率。相信解决之道的相关行为已经存在于当时人身上。小改变的增加导致大改变。解决之道不必然与问题有直接关连。
人性本善价值:
每个人都是独特的,都有力量、智慧及经验起产生改变。人们是拥有惊人的资源,尤其当他们被允许。一个人会被过去影响,但不会被过去所决定。人们拥有自然的复原力。当事人不等于他们的问题。在困难处境下每个人都尽了全力。解决之道在个人经验中,只有当事人最了解自己的状况。当事人带着解答而来,只是他们不知道自己已经知道答案了。一个人是愿意实践自己构想出来的意见的。希望被人尊重,也愿意尊重别人,希望自己是好的,可以更好,也希望别人好;希望维持仁慈、道德、友善、礼貌、诚实,希望被接纳。希望与人和睦相处,对世界做正面贡献。
焦点强调:发展性、复原力、去病理化,相信“复原”开始于当事人愿意改变的那一刻。
2、合理情绪疗法,用ABC来表示:A代表诱发事件;B指个体对这一事件的想法、解释和评价,包括理性和非理性的信念;C则代表个体情绪和行为的结果,理性信念往往导致乐观快乐的情绪,而非理性信念则容易导致悲观烦恼的情绪。
因此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情,要尽可能以积极的、乐观的态度去理解,与他人相处尽可能以善良、宽容服人。
不合理信念的几个特征是:
(1)绝对化的要求(demandingness)
是指人们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对某一事物怀有认为其必定会发生或不会发生的信念,它通常与“必须”,“应该”这类字眼连在一起。如:“我必须获得成功”,“别人必须很好地对待我”,“生活应该是很容易的”等等。
(2)过分概括化(overgeneralization)
这是一种以偏概全、以一概十的不合理思维方式的表现。一方面,表现为对自身的不合理评价。做错了一件事就认为自己一无是处,以某一件或几件事来评价自己的整体价值,导致自责自罪、自卑自弃,从而产生焦虑和抑郁等情绪。1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