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丨网络
在上周,史诗级开年大剧《人世间》大结局了。
《人世间》的故事始于1969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终于2016年城市开始改造,将近50年的时间跨度,涉及到各个阶层人物的生活全貌,堪称当代中国百姓的生活史诗。
有人的地方就有烟火和家庭,谈及家庭就离不开教育,今天就让我们通过周家三代人的经历,来看看家庭教育对家庭延续的意义。
01
家风是家庭传承的根源
光字片的大部分家庭都是穷困卑微的,但周家却在两代子女当中培养出了市长、大学教授、妇产科主任,就连只有小学文凭的秉昆,也是“六小君子”中的核心人物,刚从牢里出来就被朋友们簇拥着“带领大家搞搬家公司”。作为普通工人的周志刚,是怎样培养出这些优秀后代的?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
家风是一个家族兴衰的“根”和“源”,也是串联着周家三代人的“脉”,秉义的大义、秉昆的忠厚、周蓉的热烈、郑娟的坚韧,均能在周父、周母身上找到影子。
反观光字片其他家庭:国庆家爱抱怨,所以家宅不宁,老公公跟儿媳闹别扭后冻死在寒冬里,孙子也没考上大学。春燕家世故、心眼多、爱算计,最后被一帮老友所不齿,孩子考试落榜后还上演了离家出走的戏码。
家风正,子孙兴;家风不正,祸患必生。而家风就藏在父母对子女的一言一行中,只有父母用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子女树立榜样,才能让子女健康成长,让家族良好地延续,否则再多的教育也是徒劳。
02
妈妈的作用不可忽视
周家有两个好妈妈:周母和儿媳郑娟。在电视剧的前半段,周母是周家的“灵魂人物”,撑起了周家的半边天。儿女的信件,周父的近况,都通过她来串联,来往信件中寄托着她对子女的爱与期盼。一家人虽然天各一方,浓浓的亲情却时刻环绕心间。周家兄弟姐妹之间、夫妻之间、婆媳之间能够和睦相处,全靠妈妈教给了他们爱与温暖。
“一个家庭,哪怕家徒四壁,只要有一个正直、勤劳、善良、乐观的母亲,这样的家庭就是心灵成长的圣殿和源泉。”《母亲的影响力》里面的这段话,是对周母最好的注解。
当晚年的周母卧病在床时,郑娟代替周母继续支撑着周家。悉心照顾婆婆,让周家兄妹心无旁骛地在外打拼;负责全家人的吃喝拉撒、督促孩子们学习,秉昆在牢里的8年,也是她靠着卖冰棍、红薯养家,确保天不塌、家不散、孩子安心读书。
《请回答1988》里有一句台词:“听说神无法无处不在,所以创造了妈妈。妈妈是最有力量的名字。”女子本柔为母则刚,如果说“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伟大的女人”,那么一个家族兴旺的背后,肯定也有一个伟大的妈妈。
03
伤人的刀子往往来自亲密的人
相信大家看到秉昆跟父亲吵架这场戏时,多多少少产生了共鸣。
过年时,周父带着周家三子女跟乡亲们拜年,顺便炫耀一下自己的两个北大高材生。哥哥姐姐在灯光下有多光鲜,活在他们影子里的秉昆就有多黯然,而真正让秉昆伤心的,是父亲在车站里对他的数落:“从小你哥你姐学习好,而你呢?你的成绩永远是倒着数……”“就算没有家务事拖累你,你能考上吗?”
父亲的言语像是一把刀子,狠狠地扎进了秉昆的心里,使得秉昆许多年都没有和父亲联系。现实中也有许多父母和子女之间是这种说话方式,他们以为能够通过让孩子产生不如别人的羞耻感,能知耻而后勇,但许多家长却没有想到,自己以为分量很轻的话,却能给孩子带去非常重的影响。
越是亲近的人,越能了解对方的痛点,也越容易说出最刺痛人心的话。家应当是爱的港湾,最好的情绪应该留给最亲的人,比如父母,比如孩子。越是最亲的人,才越应该“有话好好说”。
04
不要缺席孩子的成长
最不像周家人的周家后代,莫过于玥玥了。玥玥任性叛逆,只为自己而活,似乎完全没有遗传到周家的家风。但如果回顾她的成长经历,我们就会发现,玥玥也是一个可怜孩子。她从小就被寄养在姥姥家,和舅舅、舅妈生活,虽然不曾受到过亏待,可她总有一种寄人篱下的自卑感。从本质上来讲,玥玥始终处于一个不安全的环境里面,极度缺爱并且极度渴望爱。
教育家夏洛特·梅森说:“很多父母总是终日奔忙,从来无暇顾及孩子。当他们终于有一天想要好好关心孩子的时候,发现竟然无法与孩子进行沟通,父母对于孩子来说已经变得无足轻重。”相信许多父母也会有这种类似的感受,只是几天没有和孩子说话,就发现不能知道孩子心里面的想法了,
心理学家认为,孩子若与父母有过明显的分离期,就会造成“亲子中断”创伤,导致孩子低自尊、焦虑、情感脆弱、难与他人建立关系。而7岁之前正是孩子性格塑造、情感发展的关键期,也是培养健康心理的关键时期。
缺席了孩子成长的父母,失去的不仅是孩子的童年,还有孩子与家长的亲密关系,再也不能走进孩子的内心。所以,工作再忙碌,也要多关心孩子,因为父母的陪伴是有“有效期”的,错过这个期限,后面很难再弥补回来。
作家黛博拉·塔纳说,一个好的原生家庭,不仅要给孩子创造他所在的世界,还应该告诉孩子,这个世界该怎样被温暖诠释。
《人世间》用50年的生活变迁史告诉我们:人一生的宿命,根源于原生家庭;孩子的未来,藏于父母的言传身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