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杉老师小结道:无论是三十六计,或是其他的奇谋巧计,其实技术含量并不高,可一听就让人兴奋;而“五事七计”技术含量很高,可一听就让人打瞌睡。
所以,《孙子兵法》的原文讲到: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
意思是说,在战争未开始前,先要先在庙堂里先弄好两件事。一是礼俗上的,自夏朝开始,凡是有战事,都要告祖庙,帝王得在庙堂里占卜吉凶,祈求神灵护佑,假托神的旨意,这就“师出有名”。当然,这个不是太重要,二是计算清楚双方的优劣得失,胜算几何?算清楚了,才能对敌我双方的基本形势有更好的把握,这比较计算做得越少,胜算就越没有把握,更何况丝毫不进行计算比较呢?
所以说,“多算胜,少算败”。多算打的是“明白战”,少算打的只能是“糊涂战”,如果根本一点胜算都没有,就不要打了。华杉老师概括道:这“五事七计与十二计策”分管不同板块,“五事七计”,算的是基本面,讲究的是实力与战略。
具体的“五事”,就是道(人民听不听你的)、天(上顺天时)、地(下知地利)、将(主帅谁更具备“智、信、仁、勇、严”)、法(军法),计算比较敌我双方五大基本面,得到“七计”,也就是七个可计算比较的结果:主孰有道(哪一方的君主更能政策得当,赏罚分明,上下一心同欲)、将孰有能(双方将领带兵打仗的本事)、天地孰得(哪一方更得天时地利)、法令孰行(哪一方更能依法治军)、兵众孰强(哪一方的士兵更骁勇于战)、士卒孰练(哪一方的士兵更熟悉作战)、赏罚孰明(哪一方的赏罚更加及时且恰当)。
《孙子兵法》讲究庙算,算的就是这“五事七计”,算下来就知道胜负。胜了才打,这就叫先战后胜。没有胜算就不打,这就叫韬光养晦,继续好好准备“五事七计”,把自己这七个方面的分数往上抬。
而这个“兵者,诡道也”,是具体上了战场之后的阴谋诡计的博弈,“多方以误之”,想办法引对方失误,这就有“十二诡道”:
1.能而示之不能,有能力得装做无能;2.用而示之不用,实际要攻打,故意装作攻打。本来要用这人,故意装着不用,目的是使敌人迷惑不解;3.近而示之远,实际要攻打近处,却装做攻打远处; 4.远而示之近,实际要攻打远处,却装做攻打近处;
5.利而诱之,对于贪利者,则用利益诱惑;6.乱而取之,若对方混乱,则趁机攻取他; 7.实而备之,若对方力量充实,则要加以防备;8.强而避之,若对方兵力强盛,则要暂时避开其锋芒;
9.怒而挠之,若对方暴躁易怒,则可设法挑逗而激怒他,使其失去理智; 10.卑而骄之,若假装谦卑,设法使对方骄傲自大;11.佚而劳之,若对方体力充沛,则要设法使其劳累;12.亲而离之,若对方内部亲密团结,则需设法挑拨离间,破坏他的外交盟友,离间他的君臣关系。
这些“招”,最能让人津津乐道,引发无数人妄图四两拨千斤、花小钱办大事、贪巧求速的妄念。
华杉老师小结道:做任何事业,奇谋巧计都不是本质,本质还是“五事七计”的全面领先。诸葛亮的“奇谋巧计”之高,已广为流传,可他纵然如此多计策,仍是屡次伐魏不得手。因为他的“五事七计”根本都没有胜算。就连死对头司马懿都骂诸葛亮是在逆天而行。这“天”,讲的就是基本面、实力与战略,也就是“五事七计”。
做企业做人更是如此,踏踏实实将产品与服务,将自己的本分做好,别老想着有什么四两拨千斤的“奇招”。
华杉老师小结道:奇谋诡道就那几招,主要技术要点就是演戏要演得像,但“五事七计”技术含量就太高了,全是真功夫,是智慧与汗水,是时间的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