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05
前天晖姐老师讲了一堂网课,触动了一些人的心弦,课程最后老师又赠送一个福利,让每个人去写和父母之间的故事。可以是记忆中的,听说的,想象的……目的是为了疗愈自己内在受伤的小孩。
妈妈已经去世12年了。在她刚去世时,我好像是松了一口气。其实妈妈在我的印象中一直是强势,势利,小气,甚至刻薄。对于她好像都是一些不愉快的记忆。印象最深的有十来个画面吧。从懵懵懂懂记事(四五岁)到她临走那年最后一次见面,应该是创伤多于爱。在没接触心理学之前,我对她是恨多于爱。而现在应该是爱恨交加,爱比恨多上几分,甚至是愧疚占了一大部分,愧疚不曾在她病床前照顾,愧疚未曾尽孝她已离开,更愧疚没能早点向她诉说对她的爱。
还是先从最早的记忆来写,试着看能否慢慢融化那些曾经过往的误解。第一个画面是在我六岁,妹妹一岁左右吧,是一个夏日的下午,妹妹在床上午睡,我在房间地上玩耍,妹妹突然翻身从床上跌落地上,哇哇大哭,我害怕极了,大叫妈妈。妈妈从外面冲进来抱起妹妹哄着,可能是惊吓过度加上疼痛,哄了一会妹妹仍然哭闹不止,妈妈突然发怒,朝着妹妹又打又骂:“哭什么哭,有什么好哭的,自己从床上掉下来怨谁了?哭什么哭?还有理呀?”当时我就升起一股怨恨的情绪,真不敢相信妈妈会是这个样子。而且在心里就给她贴上了恶毒的标签。或许到如今妈妈也没曾想到当年她的一个无意识举动会让我产生那么大的反应,现在想起来,我对妈妈的疏离应该是源于此事件。
必竟我是爸妈的第一个孩子,尽管在未满月就诊断出有先天性心脏病,但他们依然把全部的爱给了我,整整五年,我是他们唯一的心肝宝贝。很多人(包括外公外婆)都劝他们把我遗弃,可他们没有,一直竭尽全力的拉扯我成长,我现在看到一个画面,似乎一个孱弱幼小的生命就长在悬崖边,如果弃之不顾,早都灰飞烟灭了。可是他们努力的想要去拉扯这棵幼苗,想看到她茁壮成长,既怕一不小心弄断,又不忍心弃之不顾,只能拼命的用自己的方式呵护她。那该是一种怎么的艰辛与付出?悬崖边的风吹日晒,还有砺石尖棱,无时无刻都在摧残着他们的身心,而他们却依然守护着她,急切盼望期许着她能快点长大,至少可以独立……
是呀,他们也才初为父母,从来没有学校可以学习如何为人父母,他们只是用自以为完美的方式去爱每一个孩子,孰不知这条原本充满爱的路也会有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