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火无惜欲燃尽,蓝江多愁天际回
“宏图霸业笑谈中,不胜人生一场醉。”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纵横人世江湖路,试问谁能看透,谁能参透,又有谁能真正的放得开?我们读到过太多的儿女情长,看到过太多的满目苍凉,我们在武侠的世界里看到过大漠孤烟,见识过醉卧沙场。我们看惯了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而天地生人,除大仁大恶两种,余者皆无大异。
现如今面对阔别十六年,而今又重逢的《庆熹纪事》不得不感慨良多。我作为一个读者面对自己喜欢的文字,喜欢的故事,我现在总能静下一颗心去体味其中的意义。而《庆熹纪事》的终章对我个人来讲,仿佛就是一个时代的完结。面对着期盼已久的结局的到来,才真的意识到原来结局真的只是结局。
《庆熹纪事》我个人认为这就是一部武侠作品,它有别于传统的武侠故事。在最初对武侠的印象里我喜欢一男一女仗剑走天涯的故事,夕阳西下他们二人慢慢的走着,给我留下一个背影,我目送他们远去,他们仅仅只留给我一个越来越远的背影......而这本《庆熹纪事》是对传统武侠的一种突破,因为故事的主人公辟邪就是一个深宫之中的太监。而在传统的武侠作品里,太监的形象一直是作为反派以及配角出现。在影视作品里最出名的太监形象莫过于《新龙门客栈》里东厂督公曹少钦,而红猪侠则是通过这本《庆熹纪事》重塑了太监的形象。
辟邪,隐忍决绝内秀于心,甘为深宫贱奴,只为有朝一日利剑出鞘,斩除奸邪,雪尽仇耻。而他作为一个“残缺”之人,他坚持下去的理由就是复仇,他本来出身世家、身份高贵,可曾料到一夜之间家破人亡,面对父母兄弟的冤死,他选择苟活于权欲深植的深宫之中,他也由颜九成为了辟邪,一个存在于深宫内院的太监。复仇需要鲜血的浇灌,未尽的事业需要一颗雄心去支撑。
撤藩地、平边患、一竟父志,雪仇耻、锄奸邪、大仇得报……在名权欲和帝王心、复仇与壮志之间夹杂了太多的人和事。皇帝、太后、公主、明珠、藩王、同门师兄弟、姜放等众多人物都是不可或缺的角色,这些人与辟邪的关系都是非友即敌,一缕缕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构建了《庆熹纪事》的故事架构。颜王之死是这些人绕不过去的坎,而在红猪侠笔下她把所有的情节、伏笔处理得几无破绽。而对于各个人物的塑造更是让人叹为观止,人物性格鲜明,故事情节的张力和冲击力都是特别的强。而人在江湖正义与是非,正直与邪恶,敌对双方都有自己坚守的那份信念。
《庆熹纪事》在经历了十六年终于完结,故事的结局则是显得悲凉与无奈,可故事的开头已然决定了故事的结尾。爱与信任、阴谋阳谋、血与泪、喜与悲,人间百味尽在沧桑江湖事。在红猪侠笔下,有一位女子始终吸引着我的目光,她就是明珠。明珠的独立善解人意、对辟斜的感情都让人唏嘘不已,她是整部书中最吸引人眼球的女子,而辟邪的残缺注定他们不会有一个完美的结局。相较于辟斜的隐忍含蓄,我更喜欢沈飞飞对明珠的直来直去,可造化弄人,感情终究是从两人眼神接触的一瞬间产生的。而辟斜始终坚忍凌厉的眼神是因为那复仇,他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独自背负着一切。
《庆熹纪事》里对于辟邪的描写很独特,他善使计谋、往往是谋定而后动,他杀人但不滥杀。他的立场,他的处境那就是一场矛盾。“杀一为罪,屠百为雄。杀一人而利天下者,何以不为?”这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复仇故事,这更像是一场人心的煎熬,正义与邪恶始终是一对兄弟,当你分不清楚正义与邪恶时,坚守自己的那一份信念。入眼的是善恶,读不尽的是人心,何种的经历才会让肉长的人心坚如铁石狠恨决绝,而有时却突然间心受伤了,伤得是千疮百孔,伤得是鲜血淋漓。
当然红猪侠也留给我很多的遗憾,甚至可以说是耿耿于怀,我个人接受这本书的完结,但抵触这本书的结局。辟邪——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他的挣扎、隐忍、坚持、决绝都让人感同身受,他就是矛盾的结合体。正是因为这种纠结式的矛盾才让我对《庆熹纪事》始终念念不忘。而《庆熹纪事》到现如今已经完结,一个时代结束了。辟邪的江湖已然落幕,江湖不在是原来的那个江湖,而江湖里的儿女情长,快意恩仇已然慢慢地消散在滚滚红尘中。英雄一笑为谁?红颜回眸为谁?而《庆熹纪事》终将会成为一个传说,会成为传说中的江湖故事。
天下风云出我辈,一入江湖岁月催,皇图霸业谈笑中,不胜人生一场醉。提剑跨骑挥鬼雨,白骨如山鸟惊飞。尘事如潮人如水,只叹江湖几人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