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幼,听祖辈相传,说我们前五代祖上老家在苏州,是那一辈时苏州闹红蝇瘟疫,从苏州阊门迁移到苏北的,并以家前屋后从苏南移植来的皂角树为证。
查典,这瘟疫移民之说多为误传,这应该是明初朱元璋起义军夺取天下后,把江南人口向苏北大批移民的事,典名"洪武赶散"。
“洪武赶散”也称“红巾赶散”或“红军赶散”,因为朱元璋的士兵头扎红巾,称红巾军或红军。“红蝇赶散”则是对“红巾赶散”的讹传,可能是被迫从江南移民苏北的人出于对红巾军的不满,而将红巾军暗喻为红蝇瘟疫吧。
“红蝇赶散"发生于元末明初,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安徽凤阳的朱元璋率领红巾军占领了古楚大地淮河两岸的大片地域。同年,朱元璋设置了淮安府,领辖海州、泗州、安东三州和山阳、清河、沭阳、盐城、桃源、赣榆、天长、盱眙8个县。不久,又以泗州、盱眙、天长改隶凤阳府;并降安东州为县,仍隶属淮安府,以邳州、睢宁、宿迁县改隶淮安府,当时淮安府共辖两州九个县。然而,淮河一带连年战乱,淮安府、凤阳府及其周围地区人口逃毙殆尽,亟待移民充实。
这时,富庶的江南地区的地主和富裕人士有很多依附于占据苏州一带的吴王张士诚。因此,朱元璋在攻取苏州城俘获并缢死张士诚后,他在政治上的一项重要措施,就是对苏州一带进行强制性的大规模的移民。
在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为了报复支持张士诚的吴地百姓,也为了开发荒芜的苏北大地,他下旨迁苏州、松江、杭州、嘉兴 、湖州等府百姓4000余户到临濠府(濠州,凤阳府前身)垦田。随后,又将江南百姓14万户强行迁移到凤阳府,其中不少是地主。
凤阳府的泗州和盱眙县历史上为南北交通要道,是兵家必争之地,经历明末南北大战,这里人口锐减 ,因此从江南迁移的这14万户中,有相当一部分被朱元璋安置到了他的老家泗州和盱眙县。此后百余年中,明朝统治者又陆续将江南数万百姓迁徙到与凤阳府相邻的淮安府境内。这就是苏北民间传说中的"红蝇赶散"。
至于为什么这些移民自称是从苏州阊门来的,这缘于苏州城有八座城门,其中蛇门与盘门都象征征服南边的越国,使越国朝拜吴国之意;齐门面对北面的齐国,意在制服北面的齐国。阊门位于苏州城西,阊门之意取自“天通阊阖风”,阖闾首先要西破强楚,而凤阳、淮安史上属楚地。苏北移民说自己祖先是苏州阊门的,这多少反映了那些被迫移民苏北的后裔憎恨朱元璋拥戴张士诚的“情结”。
同时,阊门靠大运河边,设有码头,也是当时明军驱赶吴地百姓集中到这里码头去苏北的地方,因此这些移民都记住了阊门这个地方,而并非这数十万人都居住在阊门。这些从阊门出发的移民为了留念家乡,便在出发时,带上家乡的泥土和皂角树,种在家前屋后。
我们淮安市洪泽区明清时分属凤阳府盱眙县和淮安府清河县,康氏一族大概也是明初洪武年间"奉旨"从苏州一带被迫迁移来到这里的吧。